農(nóng)歷的八月十五日,是我們?nèi)f眾期待的中秋團圓節(jié),中秋團圓節(jié)由來已久,流傳下來的習(xí)俗也數(shù)不勝數(shù),我國古代就有觀賞月亮的風(fēng)俗,尤其是詩人文客更是對明月情有獨鐘,但是中秋團圓節(jié)賞月吃月餅的傳統(tǒng)據(jù)說是在唐代盛行的。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fēng)”,這首詩是初唐詩人李嶠所作,名為《中秋月》,是我國最早的中秋詠月詩。圓圓的明月躍上寒空,我們誰都說四海之內(nèi)處處銀輝灑地,但又如何知道千里之外有無風(fēng)雨交加的地方呢?詩句字面寫中秋月的清圓玉潤,卻隱含著作者對遠方親人的遙念:擔心對方住處天氣欠佳,不能在佳節(jié)觀賞到可愛的明月。
唐代詩人王建的千古名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讓我們感受到了中秋月色和望月懷友之情:“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蓖ピ寒斨校鹿鉂M地,樹棲烏鴉,露水悄落,濕了桂花,如此晶瑩明徹的中秋朗月,該有多少不得與親戚朋友相聚合的人在悠悠而生思念之情啊。中國人歷來有“花好月圓人團聚”之謂,在王健的中秋望月詩里,我們看不到他的敘己之思情,卻明了他“秋思在誰家”的轟然追問,這種明知故問,使人讀之心動。
歐陽詹的《玩月》,又讓我們感受到了古人賞月玩月的另一種心境,“八月十五夕,舊嘉蟾兔光。斯從古人好,共下今宵堂?!睔W陽詹的玩月,使我們知道賞月玩月從來都是古人的喜好,賞月活動源遠流長,迷人的月色惹人喜愛??珊沃^中秋呢?據(jù)歐陽詹在《玩月》序中說:“此日為三秋之中,又為月之夕,故曰中秋。”所謂“三秋”,因秋涵三月,七月曰孟秋,八月為仲秋,九月乃季秋,仲秋正好居中。月夕,是指八月十五,明月之夜。十五又為月之中,所以叫中秋。
月是中秋的魂。韓愈在《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里說:“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唐人武元衡在《八月十五酬從兄弟常望月有懷》中告訴我們中秋月夜時,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坐愛圓景滿,況茲秋夜長。寒光生露草,夕韻出風(fēng)篁。”宋人劉辰翁亦在《水調(diào)歌頭》里說:“明月幾萬里,與子共中秋。古今良宵如此,寂寂幾時留。”而曹松的“無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灘;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之《中秋對月》,則把賞月的閑情逸致,寫成了一首謳贊光明、追求平等的頌歌。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想起李白的《把酒問月》,是因為無意中讀到了CCTV央視論壇上的一首《中秋望月》詩:“把盞邀明月,喜憂兩依依。隔海遙遠望,寄語訴相思。含笑泯恩怨,團圓會有期。雙贏興兩岸,互惠弟兄怡?!痹娙苏驹谄矫竦慕嵌龋鎸υ聢A中秋的良宵美景,抒發(fā)了兩岸相通,互惠互利的美好期望?!懊髟虑Ю锛南嗨肌?。其實,無論古今,人們在中秋夜里盡情賞月、望月之際,都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游在外,客居異鄉(xiāng)的親人。
更多信息請查看節(jié)日.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