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生態(tài)”?這個詞是從自然科學上借鑒而來的,生態(tài)是生物和環(huán)境之間相互影響的一種生存發(fā)展狀態(tài),“原生態(tài)”是一切在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東西,沒有被特殊雕琢,沒有人為的加工成份。“原生態(tài)”的綜合實踐活動案例更多的應該是體現一種“兒童視野化”,從中可以看出孩子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當中的收獲與體驗,而不是人為地為這個案例添加“成人化”色彩,讓人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有些部分盡顯孩子們的成長,而有些部分又不可能是孩子之作。這樣的案例無疑是不尊重孩子研究成果,也間接反映一種不成熟的教育思維。在傳統(tǒng)應試教育制度下成長的教師,大多都是包辦一切苦力活,僅僅著重于讓學生們被動地接受現有知識。正是在這種思維的長期奴化下才有了這種尷尬的作品產生。
在具有開放性、綜合性、生成性等特點的綜合實踐活動中,不能再讓落后的習慣束縛著學生活動的“手腳”,因此呼吁尊重學生研究,回歸"原生態(tài)",無論學生的研究成果多么不成熟,我們都給機會讓他們去展示屬于自己的東西。
一、回歸的理論依據。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的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①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國家在定義綜合實踐活動的時候,已經提醒它是基于學生的經驗與自身知識去開展這個課程,如果開展的過程當中沒在做到尊重學生的實際研究成果,沒有讓學生對自已的作品產生濃厚的認同感,創(chuàng)作的激情感,沒有讓綜合實踐活動回歸“原生態(tài)”,這樣的效果只能說是低效的,甚至有背教改精神。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過程,教師要做到參謀不代謀,指導不指定,到位不越位,幫助學生完善其自主選擇的意識和能力,而不是代替學生選擇?!雹谖覀冊俅慰吹竭@種強調老師不能把學生變成自己的研究工具,做一個只有學生參與“表演”,卻沒有他們實際深入研究的案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面向學生的生活領域設計的一門課程,它必須突出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突出學生主體,意味著把學生作為課程的主體,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所以我們把一個以學生這主體的學習過程變成自己做“作業(yè)”的另一種手段,這完全是我們沒有真正理解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理念。
姜平老師在談到綜合實踐活動內容開發(fā)階段所存在的問題時,指出存在課題選擇過分社會化、成人化,與學生思維及知識水平不相適應的研究課題。③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體現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探究和體驗。而在實踐過程中,由于教師幫助學生選擇主題的現象嚴重,學生研究的主題過分社會化和成人化。
二、回歸的參考做法。
我們一般把綜合實踐活動分為幾個階段去開展,分別是主題確定階段,主題分解階段,活動策劃階段,實施階段交流,總結交流階段。下面談談如何在這幾個階段當中把原生態(tài)有效地進行。
1、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開展得真正有價值,主要應該開發(fā)一個屬于孩子自己喜歡研究、探討的主題,這才是“源頭”。主題確定階段是學生開展活動研究的興奮點,如果老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特意為他們選擇,就會影響到活動研究開展的實際效果與成果。如研究性學習《關于“東部城區(qū)的合理開發(fā)”的調查方案》、《走進我們身邊的民營企業(yè)》,我們試想一下,孩子對身邊的開發(fā)區(qū)和民營企業(yè)會有一點興趣,但要展開這個研究性學習,須要為學生解釋很多經濟學名詞、經濟現象,這些深奧難懂的知識對一個初中生來說的確有困難可想而知,隨著研究的深入開展,學生會在遇到重重困難之后,變得興致不再,老師就會人為地加入自己“力所能及”的東西在里頭,冠以學生研究的名義發(fā)布,最后孩子拿著“自己”的作品時,也會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所云。
《秋天的樹葉》、《小小收藏家》、《“喜鵲為什么在高壓線架上做巢”的調查研究》、《走進菊的世界》、《影響屋頂垃圾在斜面上滑落的因素》這幾個案例就讓人有十足的信任感,想必學生是真正地喜歡而去研究,它的“原生態(tài)”味濃。
需要強調的是:一、在主題確定之前,教師要通過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方式,在實踐的情境中發(fā)現問題,并從中引發(fā)出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如有位教師布置學生進行一次“下?;顒印保茸寣W生到社會中去進行社會觀察與調查,隨后,教師在主題確定課上讓學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學生在實踐情境中發(fā)現了許多問題:不規(guī)范運用漢字問題、不文明經商問題、街上的流浪狗問題、交通線路不便等問題等。這樣,由于問題來源于實踐的情境,研究的主題將更有針對性。二、老師應該對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與能力有個大概的了解,所以學情調查不可少。
學生姓名
想研究主題(待定)
idea來源
對此主題你已有的了解
你還想研究的其他問題
通過簡單的學情調查,老師可以了解每個學生對此課題研究的興趣來源,了解學生在此課題研究能走多遠,最重要的是他是如何產生這個研究主題。
2、上下求索,左右勾連——主題分解階段里,老師要尊重學生“自主”生成的思想,因為這些對他們來說是最珍貴。以《探秘生活中的廣告》案例為說明。④老師通過不斷地層層引導,讓學生提煉出子課題:廣告的表達藝術,廣告的種類與特征,中外廣告探趣,廣告的利與弊。由于學生在一個大主題下提出希望研究的子問題是不系統(tǒng)的,五花八門,老師應尊重他們這些問題,所做的是教育學生把想研究的問題進行歸類整理,讓小組活動開展時更有組織性,可行性,合作性。但更“原生態(tài)”的做法是,能讓學生單獨開展一個獨立子課題(張華教授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研究性學習活動現狀考察》一文中就指出一種為“獨立研究”做法,它是從學生自己的學習需要和興趣出發(fā),選取超出學校所提供的課程范圍的課題,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研究的過程,這與上所述有類似)因為總會有些學生想別人所想不到的研究方向,這種尊重要考慮到學生實際研究能力與興趣,多鼓勵學生完成,并做好此過程的指導工作,正因為他所創(chuàng)作的是獨立作品,老師對他指導的針對性就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尊重。
更多信息請查看活動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