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評論:國學熱
來源:易賢網 閱讀:1215 次 日期:2016-04-25 16:56:19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時政評論:國學熱”,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時事評論背景:

近年來,“國學”在國內持續(xù)勃興,逐漸成為一個從民間到官方都頗為關注的題目。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哈佛大學也出現類似熱潮:通選課“中國古代倫理與政治理論”連續(xù)幾年成為熱門。“中國古代倫理與政治理論”由東亞語言與文明系邁克爾·普鳴教授主講,首先概括介紹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背景,然后以每周一位思想家的進度講授孔子、墨子、孟子、老子、管子、莊子、荀子、商鞅、韓非子的學說,最后以對秦國統(tǒng)一六國的討論作結。然而,中國古典經史子集所使用的語言頗為艱深,連中國學生也需要古漢語知識的積淀才能讀透,這樣的課程又為何能在異國學子間獲得如此大的關注度?

時事評論觀點:

通識教育與中國哲學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從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講起。在20世紀初擔任哈佛大學校長的勞倫斯·洛威爾曾說,“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應該既能博雅,又有所專攻。”如果說本科生的專業(yè)課是其所專攻的話,那么通識教育則屬于博雅的范疇。所謂“專攻”,即要求學生對知識的追求采取一種非功利性、純粹而獨立的態(tài)度;而通識教育則更注重引導學生建立一種健全的倫理觀,將獨立純粹的知識與復雜豐富的現實生活有機結合,哈佛的通識教育正是依照這種精神來設計的。

“中國古代倫理與政治理論”便是哈佛大學通識教育傳統(tǒng)的自然延伸與發(fā)展。這門課采用英文教學,閱讀的中國典籍也是英文翻譯,學生們并不需具備任何專業(yè)背景知識。它并不以培養(yǎng)中國哲學專家為目的,也不要求學生成為倫理學家、政治家。哈佛的通識教育課程選擇多樣,這門有關中國哲學的課程便是其中之一。但中國古典哲學智慧獨有的特點,使得它尤其符合通識教育的理想——課程關注的是普遍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和個人修養(yǎng)問題,是超越具體學科專業(yè)的、每一個人所應該具備的基本修養(yǎng)。孔子所說的“君子不器”,也正印證了這個理想——真正的君子并非實現某種功利目的的工具,而始終保持著人所天生具有的、未被定義的潛能。事實上,孔子的這句話也頗受學生們推崇,屢屢在論文中被引用。

另一方面,哈佛大學本身就擁有悠久的中國哲學研究傳統(tǒng)。哈佛大學的漢學圖書館,在20世紀初期與燕京大學圖書館同步收藏中國出版物,其收藏之豐富與全面,舉世聞名。中國老一輩人文學者中,包括陳寅恪、胡適、林語堂、湯用彤、吳宓、趙元任、梅光迪等,都曾在這里求學或講學,從而為哈佛大學在中國文學與哲學研究領域,潛移默化地奠定了底蘊。

有趣的是,陳寅恪、湯用彤、吳宓、梅光迪、林語堂這幾位鼎鼎大名的現代中國學者,皆受業(yè)于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大師白璧德,而非入讀專門的哲學系。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當時在哈佛的中國學者,皆有志于溝通中西文化。而陳寅恪、趙元任又在著名的“清華四大導師”中占據兩個席位,趙元任的長女趙如蘭女士,也曾在哈佛大學講授中國音樂。林語堂更是在英語世界推廣中華文化當仁不讓的杰出學者。當代學者杜維明也曾長期在哈佛大學講授儒家哲學,除培養(yǎng)專業(yè)研究生之外,也在廣大非專業(yè)學生中推廣中國哲學,傳播中國古典智慧,還組建了一個被稱為“波士頓儒家”的學術團體。哈佛大學的人文傳統(tǒng)與現代中國文化版圖長遠而緊密的關系,由此可見一斑。

傳統(tǒng)思想的異國奇遇

同樣的國學經典,在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與教育體制中會獲得不同的反響。筆者有幸連續(xù)兩年擔任該課助教,前后指導過70多位美國學生,借此機會也得以了解毫無中國文化背景的美國青年是如何認識、評價中國諸子百家思想的。例如,在毫無文化經驗與歷史背景積累的情況下,以孔孟學說、儒家禮教為例:它們帶給學生們的最初感受,既沒有在兩千年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所積累的權威與正統(tǒng)意味,也不具有魯迅先生筆下“吃人”的可怕印象。在他們看來,所謂“儒家思想”不過是一套平易近人的日常道理而已。但經過系統(tǒng)學習,學生們漸漸體會到,儒家思想其實是無比深刻而珍貴的人生經驗,也是倫理智慧的總結。

在課堂討論中,普鳴會要求學生選擇感興趣的諸子學說談談理解,并與其他思想家進行比較。在這種討論里,學生們往往展示出一種意味深長的傾向:儒、道、墨、法的派系性差異,被他們轉化為對具體倫理問題處理方式的區(qū)別。例如,為何荀子告誡我們要不斷學習,莊子卻鼓勵我們善于忘記?為何在眾多才華橫溢的門徒之中,孔子偏偏最喜歡樸實守拙的顏回?為何莊子喜歡嘲笑孔子,卻對孔子的愛徒顏回情有獨鐘?個人的修養(yǎng)與國家的治理、私德與公德,為何會有緊密的關系,并且是何種關系?平等原則與優(yōu)勝劣汰原則,哪個更具有道德上的優(yōu)越性?這些都是同學們熱烈討論的題目。

學生們的想法各異,答案也五花八門。教師并不提供明確導向,同學們也樂于無拘無束,不囿于成見,常常能提出新鮮的見解。不少同學采取對比的形式,比較各家短長,甚至比較東西方思想的差異。例如,通過學習,一些學生認識到絕大部分現代國家制度的根基類似于法家學說,所以孔孟之道對他們的啟發(fā)和沖擊尤其明顯。同學們經常會進而批判自己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最有趣的是,他們所借鑒取法的往往是孔孟學說,而非法家思想。在諸子百家中,道家思想是學生們感到最難理解的,至于《老子》一書,對很多人來講則猶如天書。道家文化所特有的無為與守拙的處世態(tài)度,在競爭激烈的哈佛校園里,新奇之余更顯格格不入。這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家原則的普遍性,更襯托出儒家、道家作為我國思想遺產的獨特性,在美國文化氛圍中,反而對學生們具有更多可資借鑒與學習之處。

中國的國學經典在哈佛大學獲得如此廣泛的受眾,并非學校要求,而是學生們的自由選擇,體現出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魅力。

筆者還記得,普鳴在學期肇始即宣布,“這門課將改變你們的生活。”作為通識教育課程,“中國古代倫理與政治理論”既吸引了文科生,又吸引了許多平時不會選修文科課程的理工科學生,這也很可能是他們第一次甚至唯一一次如此集中、長時間地思考、討論政治、倫理、哲學等領域的專業(yè)問題,從思維方式與學習效果而言,皆與經濟學、計算機等實用性課程有著質的差異。當學生們離開校園開始工作之后,也許沒有誰會成為中國先秦學派的信徒,也許有些人只學會了莊子關于遺忘的教導,而不再記得誰是墨子,誰是荀子。但是,這種對于倫理、政治和個人修養(yǎng)的開放而深入的討論,以及中國哲學思想曾經給予他們心靈的啟發(fā)和沖擊,將會對他們的生活和事業(yè)發(fā)揮長久和深遠的影響。

更多信息請查看時事政治真題‖模擬題
易賢網手機網站地址:時政評論:國學熱

2025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聯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