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技術
一、模板工程
(一)常見模板及其特性
1.木模板:優(yōu)點是制作、拼裝靈活,較適用于外形復雜或異形混凝土構件及冬期施工的混凝土工程;缺點是制作量大,木材資源浪費大等。
2.組合鋼模板:主要有鋼模板、連接體和支撐體三部分組成。優(yōu)點是輕便靈活、拆裝方便、通用性強、周轉率高等;缺點是接縫多且嚴密性差,導致混凝土成型后外觀質量差。
3.鋼框木(竹)膠合板模板:特點為自重輕、用鋼量少、面積大、模板拼縫少、維修方便等。
4.鋼大模板:優(yōu)點是模板整體性好、抗震性強、無拼縫等;缺點是模板重量大,移動安裝需起重機械吊運。
5.散支散拆膠合板模板:優(yōu)點是自重輕、板幅大、板面平整、施工安裝方便簡單等。
6.其他還有滑升模板、爬升模板、飛模、模殼模板、胎模及永久性壓型鋼板模板和各種配筋的混凝土薄板模板等。
(二)模板工程設計的主要原則
1.實用性:模板要保證構件形狀尺寸和相互位置的正確,且構造簡單、支拆方便、表面平整、接縫嚴密不漏漿等。
2.安全性:要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wěn)定性,保證施工中不變形、不破壞、不倒塌。
3.經(jīng)濟性
(三)模板工程安裝要點
1.安裝現(xiàn)澆結構的上層模板及其支架時,下層樓板應具有足夠的承載能力;
2.對跨度不小于4m的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應按設計要求起拱;
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起拱高度應為跨度的1/1000~3/1000。(09年度案例第四題問題1)
(四)模板的拆除
現(xiàn)澆混凝土結構模板及支架拆除時的混凝土強度,應符合設計及規(guī)范要求。
二、鋼筋工程
鋼筋進場時,應作力學性能檢驗。
(一)鋼筋配料
鋼筋配料是根據(jù)構件配筋圖,先繪出各種形狀和規(guī)格的單根鋼筋簡圖。
各種鋼筋下料長度計算如下:
直鋼筋下料長度=構件長度-保護層厚度+彎鉤增加長度
彎起鋼筋下料長度=直段長度+斜段長度-彎曲調整值+彎鉤增加長度
箍筋下料長度=箍筋周長+箍筋調整值
如果上述鋼筋需要搭接,還要增加鋼筋搭接長度。
(二)鋼筋代換
鋼筋代換原則:按等強度代換或等面積代換。
當構件配筋受強度控制時,按鋼筋代換前后強度相等的原則進行代換;
當構件按最小配筋率配筋時,或同鋼號鋼筋之間的代換,按鋼筋代換前后面積相等的原則進行代換。
當構件受裂縫寬度或撓度控制時,代換前后應進行裂縫寬度和撓度驗算。
(三)鋼筋連接
1.鋼筋的連接方法
焊接、機械連接和綁扎連接三種。
2.鋼筋的焊接
直接承受動力荷載的結構構件中,縱向鋼筋不宜采用焊接接頭。
3.鋼筋機械連接
鋼筋機械連接最小直徑宜為16mm。
4.鋼筋綁扎連接(或搭接)
當受拉鋼筋直徑大于28mm、受壓鋼筋直徑大于32mm時,不宜采用綁扎搭接接頭。
軸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桿件(如桁架和拱架的拉桿等)的縱向受力鋼筋和直接承受動力荷載結構中的縱向受力鋼筋均不得采用綁扎搭接接頭。
5.鋼筋接頭位置
同一縱向受力鋼筋不宜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接頭。接頭末端至鋼筋彎起點的距離不應小于鋼筋直徑的10倍。
(四)鋼筋加工
1.鋼筋加工包括調直、除銹、下料切斷、接長、彎曲成型等。
2.鋼筋調直可采用機械調直和冷拉調直。當采用冷拉調直時,必須控制鋼筋的伸長率。
(五)鋼筋安裝
1.柱鋼筋的綁扎應在柱模板安裝前進行;
2.墻鋼筋綁扎也應在墻模板安裝前進行;
3.墻鋼筋的彎鉤應朝向混凝土內。
4.梁、板鋼筋綁扎
板、次梁與主梁交叉處,板的鋼筋在上,次梁的鋼筋居中,主梁的鋼筋在下;
當有圈梁或墊梁時,主梁的鋼筋在上。
三、混凝土工程
1.混凝土配合比應根據(jù)原材料性能及對混凝土的技術要求(強度等級、耐久性和工作性等),由具有資質的試驗室進行計算,并經(jīng)試配、調整后確定。混凝土配合比應采用重量比。
2.混凝土的攪拌與運輸
混凝土在運輸中不應發(fā)生分層、離析現(xiàn)象,否則應在澆筑前二次攪拌。
3.泵送混凝土
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不低于1OOmm,外加劑主要有泵送劑、減水劑和引氣劑等。
4.混凝土澆筑
(1)混凝土澆筑前應根據(jù)施工方案認真交底,并做好澆筑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2)澆筑混凝土應連續(xù)進行。當必須間歇時,其間歇時間宜盡量縮短,并應在前層混凝土初凝之前,將次層混凝土澆筑完畢,否則應留置施工縫。
(3)梁和板宜同時澆筑混凝土,有主次梁的樓板宜順著次梁方向澆筑,單向板宜沿著板的長邊方向澆筑;拱和高度大于1m時的梁等結構,可單獨澆筑混凝土。
5.施工縫
(1)施工縫的位置應在混凝土澆筑之前確定,并宜留置在結構受剪力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施工縫的留置位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柱:宜留置在基礎、樓板、梁的頂面;
2)單向板: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邊的位置;
4)有主次梁的樓板,施工縫應留置在次梁跨中1/3范圍內;
5)墻:留置在門洞口過梁跨中1/3范圍內,也可留在縱橫墻的交接處;
(2)在施工縫處繼續(xù)澆筑混凝土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已澆筑的混凝土,其抗壓強度不應小于1.2N/mm2;
6.后澆帶的設置和處理
填充后澆帶,可采用微膨脹混凝土,強度等級比原結構強度提高一級,并保持至少15d的濕潤養(yǎng)護。
7.混凝土的養(yǎng)護
(1)混凝土的養(yǎng)護方法有自然養(yǎng)護和加熱養(yǎng)護兩大類。現(xiàn)場施工一般為自然養(yǎng)護。自然養(yǎng)護又可分覆蓋澆水養(yǎng)護、薄膜布覆蓋包裹養(yǎng)護和養(yǎng)生液養(yǎng)護等。
(2)對已澆筑完畢的混凝土,應在混凝土終凝前(通常為混凝土澆筑完畢后8~12h內)開始進行自然養(yǎng)護。
(3)混凝土采用覆蓋澆水養(yǎng)護的時間,對采用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渣硅酸鹽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對摻用緩凝型外加劑礦物摻合料或有抗?jié)B性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4)在已澆筑的混凝土強度未達到1.2N/mm2以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裝模板及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