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今天的課堂還是以前那種以教師說教為主、循規(guī)蹈矩的陳舊模式,那這堂課上發(fā)生的意外,或者不能稱之為“意外”,而是一個“不和諧的音符”,也許就這樣平平靜靜地過去,我會采用第一種方案,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或者把問題拋給學生,當有學生說出“歌聲”是牧童的這個答案以后,我馬上予以肯定,這樣,其他孩子也不會提出任何不同意見,自然而然地認為:“歌聲”就是牧童的。整堂課會在我的精心安排下順利地完成,課堂上的這個小插曲也會無聲無息地消失。然而,在新課程的影響下,我選擇了放手,選擇讓學生自己去理解。蘇霍姆林斯基說:上課并不像預先裁好的衣服樣子擺到布上去,實質在于,我們的工作對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有著敏感而嬌弱心靈和精神的兒童。他們思維的發(fā)散性很強,并且具有開拓性,他們對詩文的理解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結合現(xiàn)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以上教學片斷給我留下以下幾點深刻的印象:
一、課堂完全以學生為主體
在以上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占據(jù)了主體地位,整個學習過程都在學生的爭論中交流、質疑、展開、發(fā)散——教師在這里只起到引導者的作用,只是維持了課堂秩序,讓學生有一個更加熱烈的討論氛圍,而學生則可以暢所欲言,對詩文中的內(nèi)容提出質疑:“歌聲”到底來自哪里,有的說是牧童的,有的說是蟬兒的,有的說是林中其他人的,有的說是大家的——從中可以看出同學們真正地思考了,探究了,同時對詩文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朗讀也會變成新課標所倡導的“個性化朗讀”。
二、體現(xiàn)了開放式的教學思想
開放式的教學是很多老師夢寐以求的,開放式并不是放任學生任意任為,而是對教材的開放,對學生思想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提倡多元化的教學。以上教學片斷就是體現(xiàn)了學生對“歌聲”來源的不同理解,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對于學生這些雖然有些偏離作者意圖,但又不無道理的思考,我沒有反對,也沒有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是積極的響應,積極的予以肯定。對學生的評價并不是教師一言定論,而是建立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老師之間交互式的評價,學生的思想也在這種交互式的評價中得到升華。
一堂再普通不過的語文課,卻讓我深刻地感受到:要上好一堂語文課,必須尊重學生特有的想法,新課程提倡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的前提就是要尊重學生,珍視他們的意見和想法,不照搬教材,而是把教材做為學習知識的載體,幫助學生循著探索問題的路線進行有價值的研究,使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