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5《建筑學基礎》考試大綱
第一部分 考試說明
一、考試性質
《建筑學基礎》考試是為報考建筑學方向專業(yè)學位的碩士研究生設置,它的評價標準是高等學校優(yōu)秀本科畢業(yè)生能達到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證被錄取者具有基本的建筑學理論知識素養(yǎng)。
二、考試目的和要求
《建筑學基礎》包含《中國建筑史》、《外國建筑史》、《公共建筑設計原理》及《建筑構造》四部分內容。主要考核對建筑學基礎知識的把握情況和靈活應用的能力。考核的目的主要是考察考生是否具備一定的建筑理論以及專業(yè)綜合知識修養(yǎng),是否具備理論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在建筑創(chuàng)作中運用專業(yè)綜合知識的能力。
《中國建筑史》主要考核考生是否了解中國古代及近代建筑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和地位。掌握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思想、基本型制和布局特點,熟悉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組群的建構意匠、設計手法、典型布局和單體外觀型制、結構體系、構件作法和細部裝飾的特征,熟識中國古典建筑專業(yè)術語。綜合考查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中國傳統(tǒng)建筑語匯的設計能力。
《公共建筑設計原理》主要考核考生能否全面系統(tǒng)地了解和掌握公共建筑設計的一般原則和方法,了解國家、地方有關建筑設計的政策法規(guī),了解國內外建筑設計思想、方法與技術發(fā)展的最新成就與動向。
《建筑構造》主要是考核考生對常見的建筑構造的基本知識面掌握情況,以及應用所掌握的知識來靈活設計一些簡單常見的建筑構造的能力。
三、考試形式及試卷結構
1. 答卷方式:閉卷、筆試,滿分150分。
2. 答題時間:3小時。
3. 考試內容的比例:
《中國建筑史》35 %、《外國建筑史》35%、《公共建筑設計原理》40%、《建筑構造》40%
第二部分 考查要點
一、中國建筑史
第一篇 緒論
第一章 中國近現代建筑發(fā)展概述
(1)中國近現代建筑發(fā)展脈絡
(2)近現代城市類型及變化特點
(3)中國近現代建筑師的活動情況和創(chuàng)作思想
第二章 中國古代建筑的特征
(1)中國古代建筑的多樣性與延續(xù)性
(2)建筑分類
(3)中國古代建筑的結構及空間特征
第三章 古代建筑發(fā)展概況
(1)原始社會建筑特征
(2)奴隸社會建筑特征
(3)封建社會前期建筑特征
(4)封建社會中期建筑特征
(5)封建社會后期建筑特征
第二篇 史官文化與城市、宮殿、住宅
第一章 城市建設
(1)城市起源與發(fā)展
(2)中國古代城市選址
(3)中國古代的筑城辦法
(4)中國古代的城市布局結構特征
(5)中國古代城市建設代表實例及特征
第二章 宮殿建筑
(1)早期宮殿形制
(2)春秋至南北朝時期的宮殿形制
(3)隋唐時期成熟的宮殿形制
(4)宋元明初時期的宮殿形制
(5)明清北京宮殿建筑
第三章 住宅與聚落
(1)住宅與聚落的起源與發(fā)展
(2)中國各地民居的建筑特征
(3)典型地方民居建筑實例分析
第三篇 宗教文化與壇廟、陵墓、寺觀
第一章 壇廟
(1)自發(fā)宗教與壇廟
(2)壇廟建筑的內容
(3)歷代壇廟建筑實例分析
第二章 陵墓
(1)原始宗教與墓葬
(2)陵墓建筑的組成
(3)歷代陵墓建筑實例
第三章 寺廟、塔、觀
(1)佛教寺院及建筑
(2)塔與石窟
(3)道教祠觀
(4)伊斯蘭教清真寺建筑
第四篇 士大夫文化與園林
(1)園林的產生、發(fā)展及演變
(2)中國園林對世界建筑史的影響
(3)格式塔原理看中國園林的意境
(4)中國古典園林實例分析
(5)私家園林的設計步驟及一般設計手法
第五篇 中國古代建筑技術
(1)中國古代建筑組成及特征
1、 平面
2、 立面
3、 剖面
4、 設計與施工特點
(2)特色與作法
1、類型
2、屋頂
3、大木作
4、小木作及諸作
選用教材:
潘谷西主編. 中國建筑史(第六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
主要參考書:
劉敦楨主編. 中國古代建筑史.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4
二、外國建筑史部分
緒論 史前社會的建筑
(1)人類文化發(fā)源地說;
(2)史前社會建筑的發(fā)展概況;
外國建筑史(19世紀末以前)
第一章 古埃及建筑
(1)了解古埃及金字塔的演化形成過程;
(2)理解古埃及神廟建筑;
(3)了解古埃及建筑技術和建筑材料。
第二章 古西亞與波斯建筑
(1)掌握古西亞的建筑成就與建筑技術,
(2)了解亞述建筑藝術與技術;
(3)了解波斯波利斯宮建筑藝術與技術。
第三章 愛琴文化
(1)了解克里特文化的米諾斯王宮的建筑藝術與技術;
(2)了解邁西尼文化的衛(wèi)城建筑藝術與技術。
第四章 古希臘建筑
(1)了解圣地和廟宇的演進過程;
(2)掌握古希臘柱式的知識和式樣;了解柱式的演進過程;
(3)掌握雅典衛(wèi)城建筑的知識和建筑形式;
(4)了解希臘化時期的建筑知識。
第五章 古羅馬建筑
(1)掌握古羅馬的建筑成就--拱券技術與柱式的構圖;
(2)了解廣場的演變;
(3)了解劇場和斗獸場建筑實例;
(4)了解廟宇和公共浴場建筑實例;
(5)了解住宅和宮殿建筑實例。
第六章 拜占廷建筑
(1)掌握拜占廷的穹頂與帆拱技術成就;
(2)了解拜占廷建筑的裝飾藝術;
(3)了解圣索菲亞大教堂建筑技術與藝術;
(4)了解東歐小教堂建筑藝術。
第七章 西歐中世紀建筑
(1)掌握羅馬風建筑的型制和外部裝飾藝術特征;
(2)了解羅馬風建筑結構技術與主要建筑實例;
(3)掌握哥特教堂的型制和結構技術;
(4)了解教堂室內外裝飾藝術;
(5)了解歐洲各國教堂建筑特征與實例。
第八章 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
(1)了解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產生的社會背景;
(2)了解佛羅倫薩主教堂建筑技術與藝術;
(3)了解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發(fā)展的歷程;
(4)掌握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主要建筑師與建筑成就;
(5)了解廣場建筑群與建筑實例,
(6)了解圣彼德大教堂的建造過程。
第九章 巴絡克建筑
(1)了解巴洛克建筑產生的歷史背景;
(2)掌握17世紀意大利建筑的新風格的特征;
(3)了解主要巴洛克建筑實例。
第十章 法國古典主義建筑
(1)了解早期法國古典主義的建筑特征與實例 ;
(2)了解法國文藝復興時期主要建筑實例;
(3)掌握古典主義建筑形式構圖的特征;
(4)了解古典主義的根據和理論。
第十一章 絡可可風格
(1)了解洛可可主要建筑實例與產生的社會背景;
(2)掌握法國文藝復興后期出現的建筑裝飾藝術風格的特點。
外國近現代建筑史
第一章 18世紀下半葉-19世紀下半葉的復古主義思潮與19世紀的新技術
(1)了解工業(yè)革命對城市與建筑的影響;
(2)掌握這段時期出現的復古主義思潮的形式特征與主要建筑實例;
(3)了解19世紀出現的新技術成就。
第二章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探求新建筑的運動
(1)掌握歐洲的新藝術運動主張與典型作品;
(2)掌握維也納學派與分離派主張與典型作品;
(3)掌握美國芝加哥學派主張與典型作品,了解賴特的草原式住宅;
(4)掌握德意志制造聯盟主張與典型作品;
(5)了解鋼筋混凝土的應用。
第三章 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現代派建筑及其代表人物
(1)了解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社會歷史背景與建筑活動;
(2)了解戰(zhàn)后初期建筑探新運動及其流派;
(3)掌握現代建筑派的代表人物與作品知識:格羅皮烏斯與包豪斯學派;
(4)掌握勒·柯布西埃建筑作品及其理論;
(5)掌握密斯·凡·德·羅建筑作品及其理論;
(6) 掌握賴特和他的“有機建筑”及其理論;
(7) 掌握阿爾托的建筑作品。
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歐美的現代建筑與建筑思潮
本章重點講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建筑設計的主要思潮與代表作品:
(1)了解戰(zhàn)后建筑發(fā)展概況;
(2)掌握理性主義的充實與提高的傾向;
(3)掌握講求技術精美的傾向 ;
(4)掌握粗野主義傾向,
(5)掌握典雅主義傾向,
(6)掌握注重高度工業(yè)技術的傾向,
(7)掌握講究人情化、地方性和追求個性與象征的傾向。
第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高層建筑與空間結構的發(fā)展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高層建筑的典型實例與結構類型;
(2)了解大跨度空間結構的設計傾向與典型實例。
選用教材:
主編陳志華,外國建筑史(第三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4,
主編羅小未,外國近現代建筑史(第二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4。
主要參考書:
《外國建筑歷史圖說》,羅小未編,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6年
三、公共建筑設計原理部分
注:考試將更側重本部分知識要點在設計過程中的綜合運用能力考察。
第一章 概論
1、建筑設計的內涵與基本特點
2、建筑設計的價值觀
3、建筑的創(chuàng)意及其體現
4、建筑思維及其基本表達方法
5、建筑流派基本認識
第二章 建筑空間
1、空間的基本概念
2、空間的基本形態(tài):抽象空間,物質空間,空間的心理投射
3、空間的被感知:基本過程,空間感受的形成,空間感受的多重性與在場性
4、建筑設計過程中的空間操作
(1)建筑設計的基本過程
(2)設計中感覺、空間與建筑的關系
(3)建筑創(chuàng)作在空間方面的本質
第三章 建筑空間的主題——功能
1、建筑功能的基本內涵與定位
2、公共建筑中的主要功能關系及其意義
3、設計過程中的功能操作
(1)功能分析的基本方法
(2)功能關系的持續(xù)優(yōu)化
(3)功能定案的定位于意義
(4)建筑功能的不確定性
4、建筑功能與形式、空間的基本關系
5、建筑的功能分區(qū)
(1)概念
(2)目的與意義
(3)功能分區(qū)的基本方法
(4)功能分區(qū)與建筑空間層次的關系
6、公共建筑的交通組織
(1)交通組織的作用與意義
(2)交通組織的常見模式
(3)交通組織與空間層次的關系
(4)交通流線的概念與組織目標
(5)疏散設計的基本概念與目標
(6)疏散設計的基本計算依據與計算方法
第四章 建筑空間的組合
1、空間組合的意義
(1)空間體驗的形成與建筑評價
(2)空間組合的目的與依據
2、空間組合的基本模式
(1)串聯式
(2)并聯式
(3)綜合型
3、空間組合的實際效用
(1)功能布局合理、高效化
(2)空間體驗的多樣化
(3)建筑與環(huán)境的交互滲透
第五章 表皮,以及建筑形式
1、表皮的基本意義
2、建筑表皮的作用及其含義
(1)表皮與建筑建造結構關系
(2)“結構”概念拓展后的建筑表皮
(3)對“結構”與精神的雙重表現
(4)與結構的分離
3、表皮建筑
(1)以表皮為目的
(2)以表皮為手段:營造不確定、神秘感,表現材料,表現建構,綜合表達
4、建筑形式
(1)建筑的“整體感”:型體,構件形式,平面形態(tài),空間呼應
(2)建筑形式的內涵:體積與體量,構件、小品與構筑物,建筑表面,建筑細部,空間形態(tài)與形式
(3)建筑形式處理手法:整體與局部,雕塑感,韻律,重心強調,比例與尺度
(4)建筑形式處理原則
第六章 建筑技術與經濟
1、建筑結構及其空間化
(1)石建筑結構體系
(2)磚石結構體系
(3)混凝土結構體系
(4)鋼結構體系
(5)混合結構體系
(6)大跨度空間結構體系
(7)中國木建筑結構體系
2、建筑設備與建筑空間
(1)建筑給排水
(2)建筑通風
(3)建筑采光與照明
(4)建筑采暖與空調
(5)建筑電氣
(6)電梯
3、建筑經濟技術指標
(1)紅線、藍線與綠線
(2)建筑面積指標體系
(3)規(guī)劃用地指標:容積率,綠地率,綠化率,建筑密度
(4)建筑的經濟性原則
選用教材:
主編張文忠,公共建筑設計原理(第四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
四、建筑構造部分
1、基本概念
建筑物的分類與分等;建筑物的構造組成及其作用;影響建筑構造的因素與構造設計原則;建筑統(tǒng)一模數制與定位線。
2、地基與基礎
1)地基﹑基礎﹑地基允許承載力及建筑荷載的概念、關系;地基﹑基礎設計應滿足的基本條件及依據資料。
2)天然地基與人工地基的概念、分類?;A的組成﹑埋深﹑影響埋深的因素;基礎的材料和類型;磚墻下條形基礎的底寬與斷面形式的形成。
3、墻
1)墻體的類型與設計要求。
磚石砌筑墻:磚墻的構造類型﹑材料﹑厚度﹑組砌方式﹑細部構造及增強墻身整體剛度的措施;空斗磚墻﹑石墻的砌筑要求及適用性。
隔墻:隔墻特點及構造設計要求;隔墻的類型﹑立筋式隔墻﹑砌筑式隔墻和條板隔墻的材料和構造做法。
2)墻面抹灰:抹灰的作用及要求,普通抹灰的種類和做法。
3)墻體節(jié)能設計的基本概念,常用材料及構造做法。
4、地板層及樓板層
1)地板層的作用﹑組成和設計要求;常用的地面材料和做法。
2)樓板層的組成和設計要求,樓板的材料和類型。鋼筋混凝土樓板的結構類型﹑結構布置﹑預制鋼筋混凝土樓板的布置和板縫處理;頂棚與一般吊頂構造。雨蓬﹑陽臺結構處理及細部構造。
5、屋頂
1)屋頂設計要求、類型;屋頂坡度及表示方法;屋面排水方式及選擇。
2)平屋頂:平屋頂的組成;柔性﹑剛性防水屋面的構造;屋頂保溫﹑隔熱及構造做法;平屋頂的排水。
3)坡屋頂:坡屋頂的組成;屋頂支承結構類型;平瓦屋面及檐口構造做法;吊頂作用及構造做法;坡屋頂的保溫﹑通風及隔熱措施。
6、樓梯與臺階
1)樓梯的組成與形式;樓梯的一般尺度及確定依據?,F澆鋼筋混凝土樓梯﹑小型裝配式樓梯的結構與構造,細部構造。
2)室外臺階與坡道及其無障礙設計。
7、門窗
1)門窗材料﹑構造設計要求。木門窗:開啟方式﹑組成﹑尺度要求;平開木門窗﹑中懸木窗、彈簧門構造。其他材料門窗:金屬及塑料門窗材料、尺度及構造﹑組合與連接方法。
2)門窗節(jié)能設計基本概念。特種門窗構造(保溫門窗﹑隔聲門窗﹑防火門窗)。
8、建筑工業(yè)化
1)建筑工業(yè)化的含義和基本特征;工業(yè)化建筑的類型。
2)砌塊建筑:特點﹑設計要求;常用砌塊的類型及砌塊墻體構造。
3)大板建筑:特點﹑設計要求;內外墻板﹑樓板及屋面板類型(材料﹑受力﹑復合);節(jié)點構造,外墻板縫防水構造(材料防水﹑構造防水)。
4)裝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結構系統(tǒng),框架結構特點;按材料分類,按施工方法分類;結構布置及傳力系統(tǒng);柱網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節(jié)點連接;框架結構外墻構造,外墻的類型及材料(磚﹑砌塊﹑板材及幕墻),外墻的擱置位置與建筑立面造型,外墻與外墻﹑外墻與框架的連接;板柱結構系統(tǒng)及其外墻,板柱結構組成形式和力的傳遞,板柱的節(jié)點連接,墻體材料及構造。
5)大模板建筑:特點﹑設計要求;類型﹑墻體材料及節(jié)點構造。
6)滑模建筑:特點﹑設計施工要求及類型。
7)升板建筑:特點﹑施工要求;樓板類型及構造節(jié)點。
8)盒子建筑:特點及類型;組裝方式與構造。
9、多高層建筑
1)多高層建筑的分類﹑結構體系及基本造型。高層建筑的特殊構造:樓板材料與構造;外墻材料與構造要求。地下室防潮﹑防水構造。
2)高層建筑樓﹑電梯﹑自動扶梯的設計及其防火要求。建筑防雷設施。
10、大跨建筑屋頂
1)大跨度屋頂結構類型及其應用(建筑形式﹑結構特點﹑主要構造尺寸及尺度)。
2)屋面構造(卷材﹑剛性防水或涂料防水﹑金屬屋面);屋面排水;保溫和隔熱構造。
3)大廳頂棚:頂棚的設計要求與類型;大廳頂棚構造。
4)頂部采光類型與構造(玻璃磚采光頂﹑平板玻璃屋頂﹑屋面采光口等)。
11、高級裝修
1)墻面裝修的種類與構造:裝飾抹灰墻面;石材及面磚鋪貼墻面的選材及鋪裝構造;板材及裱糊墻面材料與構造做法。
2)地面裝修構造:石材地面﹑實鋪與空鋪木地面及其他裝修材料地面的選材與構造。
3)吊頂裝修構造:常用吊頂的形式﹑材料與構造;吊頂上燈具及設備安裝﹑開洞構造。
12、變形縫及抗震措施
1)變形縫類型﹑設置部位及要求。
2)各種變形縫構造。
3)抗震設計的基本知識及抗震措施:地震烈度及地震等級的有關規(guī)定;磚石房屋抗震構造;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構造(包括平面剪力墻布置等結構基本知識)。
13、輕型鋼結構建筑
1)輕鋼結構的基本概念及優(yōu)缺點。
2)輕鋼結構建筑的結構體系。
3)輕鋼結構建筑的圍護系統(tǒng)構造。
4)輕鋼結構建筑的保養(yǎng)與防護
14、室外工程與環(huán)境景觀小品簡介
1)園林建筑的特點、作用與類型。
2)關于亭、廊、榭、舫、樓、閣等基本構造。
3)園林建筑小品的相關構造知識。
4)池岸與池壁的構造。
5)跌水、瀑布與噴泉的基本構造。
6)水池的基本構造設計。
主要參考教材(參考書目)
1、《建筑構造》(上﹑下冊),重慶建筑大學,李必瑜,劉建榮等,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建筑構造》,劉學賢等,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3、《房屋建筑學》,同濟大學、西安科技大學、東南大學、重慶大學合編,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