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這是保證全黨和全國人民加強團結、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思想基礎?!痹谶@里,江澤民同志既否定了意識形態(tài)可以淡化的論調,強調了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要性;又否定了對各種意識形態(tài)可以同等對待的看法,指出了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對我國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決定性意義。
一
意識形態(tài)是系統(tǒng)地、自覺地反映社會經濟形態(tài)和政治制度的思想體系,但就嚴格意義上說,它專指國家承認和倡導的思想體系。它的作用是幫助分散的社會成員組成共同體,以共同的方式看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指引他們進行有效的政治活動。意識形態(tài)的領域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等,它與非意識形態(tài)的其他社會意識形式,如自然科學、語言學、形式邏輯等,既相聯系又有區(qū)別。通過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意識形態(tài)給社會意識整體以重大影響。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意義可以從一般和特殊兩個方面來認識:
(一)一般意義
馬克思創(chuàng)立了歷史唯物主義,把經濟狀況看成是社會發(fā)展最終的決定因素,但是他和恩格斯決沒有因此而忽略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相反,一貫與曲解他們的學說、過分看重經濟的庸俗化傾向作斗爭。恩格斯在1890年致約·布洛赫的信中指出:“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如果有人在這里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因素,那么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fā)生影響并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477頁。)。恩格斯在1894年致符·博爾吉烏斯的信中又指出:“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發(fā)展是以經濟發(fā)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影響并對經濟基礎發(fā)生影響。并不是只有經濟狀況才是原因,才是積極的,而其余一切不過是消極的結果?!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507頁。)
事實上,不僅是社會主義國家,而且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其統(tǒng)治階級為了鞏固其政治統(tǒng)治,都是竭力維護和發(fā)展其占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所不同的是,有的公開強調意識形態(tài),有的表面上不主張意識形態(tài),而實際上卻非常意識形態(tài)化罷了。例如,美國就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向其國民灌輸資本主義的自由、民主和人權的思想,并把這種意識形態(tài)作為普遍適用的標準去干預其他國家的內部事務。社會主義國家決不可以淡化意識形態(tài),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在指導思想上搞多元化;否則,將在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進攻面前自動解除武裝,導致人心散亂,給國家?guī)韲乐氐臑碾y。
(二)特殊意義
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是我國近代一百多年來歷史選擇的結果。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為了救亡圖存,各種思潮,如改良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唯意志論、無政府主義、實用主義、民粹主義等,都在我國流行過,但是,它們都先后失敗了,被歷史淘汰了。我國廣大人民終于接受了教訓,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并在其指導下,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歷史證明,只有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才能救中國。建國以后,我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出現過曲折乃至嚴重失誤。建國以來所取得的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指導下取得的,與之相應的使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進一步得到加強;而建國后某些時期出現的嚴重失誤,也使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有所削弱。應該看到,歷史的選擇往往以其慣性使人們在現實中作出同樣的選擇。但是,歷史的選擇終究不能完全左右現實的選擇。在歷史上形成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還需要在變化發(fā)展了的現實環(huán)境下,采取恰當的有效的措施加以堅持和鞏固。面對新的世紀,加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對于勝利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yè),具有其特殊的重大意義。
具體說來,我國所面臨的現實環(huán)境的變化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在經濟轉型中一些人主導信仰發(fā)生變化
建國以來,由于新中國建設的偉大成就和黨的有成效的思想教育,馬克思主義深入人心,成為大多數人的主導信仰?!拔幕蟾锩钡暮平?,使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有所削弱。改革開放后,中國建設突飛猛進,在此過程中,又逐步形成了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使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得到增強,并且建立在更加科學的基礎上,這是主流的方面。
但是,由于我國的經濟乃至社會正處在轉型期,它對人們的政治信仰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不小的影響。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我國的經濟體制已進入從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根本轉變的關鍵階段。為了實現這一根本轉變,在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方面也必須實行相應的變革。在這一過程中,新的體制還需繼續(xù)建立和完善,舊的體制則仍在許多方面發(fā)揮其一定的影響和作用。這種新舊交替的局面,導致一定程度的雙軌運行和法規(guī)、制度的不完備,有空缺,從而使社會出現某些失范現象。這些現象雖經黨和政府大力糾正和制止,但一時還難以取得顯著的成效。加之,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建立和完善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及其諸多意識形式,還需要在既定原則下在實踐中進行具體探索。所有這些因素,都會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上有所反映,甚至使一些人喪失或減弱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二)利益多元化導致思想觀念的多樣化
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人們的思想觀念是以他們的經濟利益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推行,改變了傳統(tǒng)的計劃體制下利益格局單一的狀況,在所有制結構上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制度;在分配結構上,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使社會成員的利益發(fā)生分化。這種分化,若不限制在一定范圍,必將影響人們團結一致地向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目標奮進。因此,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對社會上多樣化的思想觀念進行必要的和適當的整合,就顯得十分重要。
(三)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激化意識形態(tài)的競爭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不可逆轉的趨勢。參與經濟全球化,不僅使我國面臨全球范圍內經濟領域的激烈競爭,而且不可避免地迎來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的嚴酷較量。因為當今的國際競爭,已經不再局限于經濟領域,而是綜合國力的競爭。一國經濟實力的增強,與其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和管理同本國文化,包括意識形態(tài)特點的有機結合密切相關。意識形態(tài)的感召力同樣是綜合國力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的競爭已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信息化是繼工業(yè)化之后社會現代化的一個新標志。社會信息化為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的競爭提供了銳利的武器,使它廣泛滲入我們的生活,形成短兵相接的態(tài)勢。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必須面對全球范圍內意識形態(tài)的激烈競爭來求得自身陣地的鞏固和發(fā)展。
(四)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治實力帶來意識形態(tài)強勢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以其科學性及對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體現,在本質上具有較其他意識形態(tài)的優(yōu)勢。但是,當前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正陷入低潮,我國還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在經濟社會某些方面還呈現一定的弱勢。因此,在意識形態(tài)的國際競爭中,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某些方面相對于我國仍有其憑借經濟政治實力所形成的強勢。
由上可知,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不僅有其基于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一般意義,而且有其面臨當前世情國情的特殊意義。它既是重要的、緊迫的,又是長期的、艱巨的。
二
一種意識形態(tài)在社會中處于何等地位,固然有許多外在的原因,但歸根到底取決于這種意識形態(tài)本身的科學性,以及它滿足社會發(fā)展實際需要的程度。馬克思主義反映了科學真理,揭示了社會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指明了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趨向,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它為指導思想的意識形態(tài)具有其他意識形態(tài)無可比擬的科學性和說服力。然而,由于近一百多年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實踐和科學的飛速發(fā)展,由于曾經盛行的教條化、經驗化傾向的影響,有許多問題還有待于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作出有創(chuàng)造性的符合實際的回答。這就提出了增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意識形態(tài)的說服力和戰(zhàn)斗力的問題。
(一)進一步明確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的繼承性
由于實踐的迅速發(fā)展,經典作家的某些具體觀點已經不適用了,有些人卻據此認為馬克思主義過時了。因此,要增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意識形態(tài)的說服力和戰(zhàn)斗力,必須明確馬克思主義在基本立場觀點方法方面一以貫之的繼承性,下面舉其要者進行扼要說明:
1.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
馬克思在批判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直觀的唯物主義時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直觀的唯物主義,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只能做到對‘市民社會’的單個人的直觀。”(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8頁。)列寧提出:“生活、實踐的觀點,應當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注:《列寧選集》第2卷,第149頁。)毛澤東進一步闡發(fā):“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保ㄗⅲ骸睹珴蓶|選集》第1卷,第261頁。)鄧小平在十年動亂結束后,領導和支持了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可見,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從馬克思到鄧小平是一脈相承的。
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馬克思在考察社會形態(tài)內部諸要素的關系時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82頁。)這是對社會矛盾作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分析的經典論述。以后的馬克思主義者,不論是列寧還是毛澤東、鄧小平,在分析社會矛盾時,無不遵循馬克思以上的論述所提供的基本框架。毛澤東還進行了精辟的概括,把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作為社會的基本矛盾,并把它運用于社會主義社會。可見,作為科學的社會發(fā)展觀——社會基本矛盾的合乎規(guī)律的運動,從馬克思到鄧小平也是一脈相承的。
3.人民群眾在歷史發(fā)展中的決定作用
馬克思反對英雄史觀,十分重視群眾的歷史主動性,主張“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yè)”,“歷史上的活動和思想都是‘群眾’的思想和活動?!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03、104頁。)列寧無論在革命還是建設時期,都相信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他認為:“生氣勃勃的創(chuàng)造性的社會主義是人民群眾自己創(chuàng)立的。”(注:《列寧全集》第33卷,第53頁。),“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人民生氣勃勃的創(chuàng)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獲得勝利并保持政權?!保ㄗⅲ骸读袑幦返?3卷,第57頁。)毛澤東不僅充分肯定人民群眾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而且在實踐中發(fā)展出一套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鄧小平進一步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黨制定各項方針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可見,作為科學的歷史動力觀——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從馬克思到鄧小平也是一脈相承的。
4.最終目標
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最終目標是共產主義。什么是共產主義?恩格斯認為最好的表述是下列一段話:“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73頁。)共產主義是一個聯合體,它不是壓抑個人自由發(fā)展的“虛假的集體”,而是使其中每個人都能自由發(fā)展的“真實的集體”。要建立這樣的自由人的聯合體,需要創(chuàng)設必要的條件,即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使一切社會財富資源都充分地涌現出來,隨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空前提高,足以徹底打破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觀點等。這些條件的創(chuàng)設,需要經歷一個很長的包含一系列過渡階段的歷史過程。列寧、毛澤東、鄧小平在根據自己國家不同時期的國情,在為實現現階段的革命和建設任務而奮斗時,都一刻也沒有忘記實現共產主義的最終目標。而是把實現現階段的革命和建設任務看成是為將來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一個必要的實際步驟。盡管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可能要經歷幾十代人的努力,但它不是宗教所提供的存在于虛無縹緲的彼岸的終極追求,而是有科學依據的存在于現實此岸的值得為之終身奮斗的人類美好的理想境界??梢姡瑥鸟R克思到鄧小平,他們面對的革命和建設的具體任務是不同的,而在追求最終目標上,卻是相同的,具有明顯的繼承性。
當然,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之間的繼承性,決不止上述幾方面。但僅就上述幾個方面來看,那種割斷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脈絡,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的觀點,顯然是站不住腳的。有說服力地闡明馬克思主義一以貫之的繼承性,是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科學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體現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馬克思主義始終嚴格地以客觀事實為依據,而實際生活總是在不停地變動之中,馬克思主義必須與時俱進,才能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相繼創(chuàng)立,正是馬克思主義隨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所經歷的幾個階段性的表現形態(tài)。列寧關于一國可以首先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新結論,毛澤東關于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革命道路,鄧小平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都保持了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這正是馬克思主義長盛不衰的奧秘所在。
更多信息請查看哲學范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