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瑪古典主義:
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國文學到達頂峰,史稱“魏瑪古典主義時期”。德國古典主義在政治上反對德國大革命的激進,主張通過審美教育來陶冶性情,培養(yǎng)完整和諧的個性;在藝術上,以古希臘為典范,把“高貴的單純,寧靜的偉大”視為最高理想,追求莊嚴肅穆、完整和諧。代表人物是晚年的席勒和歌德。 他們均被邀到魏瑪公國,合作了10年。通過他們的合作,促成了德國文學的繁榮和“古典時期”的到來。
席勒
著名的文學理論家和美學家。
①戲劇貢獻:《強盜》、《陰謀與愛情》。
②文學理論:《論樸素的詩與感傷的詩》首次提出并區(qū)分了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基本的創(chuàng)作方法。
③美學理論:《審美教育書簡》(又譯《美育通信》。
“狂飆突進”運動
70-80年代,德國出現(xiàn)了一次聲勢浩大的全國范圍的文學運動,這就是“狂飆突進”運動。這是一個具有德國特點的資產(chǎn)階級文學運動,不同于其他國家。這是一場民族文化運動,是啟蒙運動在德國的繼續(xù)和發(fā)展,也是反封建斗爭達到高潮的標志。
①強烈要求擺脫封建束縛和壓抑,要求個性解放,崇尚天才和叛逆;
②強調(diào)民間文學和民族風格,推崇自然和自我;
③此運動并無明確的目標,往往帶有個人反抗的狂熱性質(zhì),領袖是理論家赫爾德爾;
④其名稱源于克林格爾的同名劇本《狂飆突進》。代表作品有席勒的《強盜》和《陰謀與愛情》、歌德的悲劇《鐵手騎士葛茲封伯利欣根》和《少年維特的煩惱》。
萊辛
德國民族戲劇、民族文學的奠基人。主要貢獻有三:
①美學理論:《拉奧孔》探求的是詩與畫的界限。
②戲劇理論:《漢堡劇評》強調(diào)戲劇的社會教育作用。
③戲劇貢獻:市民悲劇《愛米麗雅迦洛蒂》。
市民悲劇《愛米麗雅迦洛蒂》通過愛米麗雅父女的“反抗”行為,寫出了貴族的暴虐和市民的軟弱,表達了德國市民的不滿和反抗情緒。
歌德
歌德是德國偉大的民族詩人,德國古典文學和民族文學最杰出的代表。他在長達60多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優(yōu)秀詩歌、戲劇和小說,成為18世紀 中葉到19世紀初德國最重要的作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作品等身”的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詩劇《浮士德》是一部關于世界和人生的作品,具有形而上 的哲學意義,是世界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詩劇表達了一種現(xiàn)代意義,即人始終處于與外界的沖突中,失敗和災難無法避免,但主人公以自身的運動決定自己的 本質(zhì),從而奠定了現(xiàn)代人格的基礎。
歌德在《浮士德》中揭示出了人生真諦:“要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這對現(xiàn)代人無疑也有很大教益。是歌德首先提出了“世界文學”這一概念,促進了全球文學一體化的進程。
東方敘事詩
拜倫在寫作《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三、四章之前,還寫了一組取材于東歐地中海沿岸各國和遠東土耳其等地的作品,總題為《東方敘事詩》。它包括互相獨立的6 部詩篇:《異教徒》、《阿比托斯的新娘》、《海盜》、《萊拉》、《巴里西那》和《科林斯的圍攻》?!皷|方敘事詩”的特點是它的新奇感、異國情調(diào),它的搏斗、圍攻、伏擊、酷刑、復仇等激烈的行動,以及愛情、私奔、搶親、徇情等。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