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身邊的同學都突然忙乎了起來,上網(wǎng)下載表格,仔細填表,認真核對再核對,細致再細致地尋找加分“條款”--沒錯,學校要評獎學金了。
填寫綜合測評表,是對自己過去一年的表現(xiàn)、對評分細則“斤斤計較”的時候,每個覺得自己有希望的學生都努力為拿到獎學金爭取一絲一毫的可能,盡管“爭取”一詞頗有自欺欺人的諷刺意味。因為過去的一年已成為了不可改寫的歷史,而歷史留下給我們的,只有記憶。
“再NB的大學也有墮落,再SB的大學也有奮斗”,帶著這句話,我走進了我認為并不SB的華商學院。
還記得我在大一上學期的時候就曾信誓旦旦地許諾:“我一定要拿到獎學金”。之后的日子,我當上了名副其實的“好學生”。從不遲到曠課、安安分分地做筆記寫作業(yè)、每天早出晚歸到圖書館當“學霸”,也最終拿到了“令人羨慕”的好成績···但是沒日沒夜的學習,換來的,也只有一份成績,一堆分數(shù)而已。到了下學期,我不再“盲目”地當“學霸”,我的學習也不再局限于書本,或者更準確的說,我的生活不再只有學習。向書本外,向社會,向世界投去熱誠的目光,我為自己記憶的記錄本添了不少繽紛色彩。給VOA網(wǎng)站做新聞稿翻譯,為紀錄片配音翻譯字幕,主持英語演講比賽,甚至是逃一些對自我增值影響甚微的課程(當然,逃課也是有代價的)···那是一個喧囂的學期,但喧囂過后的沉淀,讓我回味。
我大一的一年總結(jié)下來,用一個句話可以概括--因為新鮮好奇而營造出的喧囂,見證了一位雄心壯志的年輕人心智的成熟,并啟迪了他對人生的定位與追求。
“回頭看看我的大一”,我寫起來更像是一篇日記,又或是一篇隨筆,而非總結(jié)。為什么?因為我打心眼里不認同,一份綜合測評可以真正地“測評”一位學生過去的一年。綜合測評,是要將學生過去一年的經(jīng)歷轉(zhuǎn)化成一堆生硬無情的數(shù)據(jù),然后按數(shù)據(jù)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給學生打上“一等生”、“二等生”、“差生”的記號,再獎勵并分發(fā)獎學金。
用成績、綜合評分來評獎學金,這種做法無可厚非,但一堆數(shù)據(jù),又真的能衡量一個大學生一年的大學光陰么?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回到“回頭看看我的大一”,如果我將我自己的大一生活和學習數(shù)據(jù)化,我的總結(jié)會全然不同。總結(jié)中,在學習方面,最讓我驕傲的將不再是我的專業(yè)課都拿到了90+,而是我的公共課從未高于75,我的選修課只有60。為什么?因為我把逃掉某些“郁悶的”公共課的時間花在了沉浸于圖書館的書海里增值自我;閱讀課92分這個數(shù)字,在我讀過的英語原著書數(shù)目--25面前,會顯得那么的蒼白無力;用于精聽超過300篇常速新聞的努力,在聽力98分這個看似“光鮮”的數(shù)字里并沒有獲得一絲一毫地體現(xiàn);而我在學業(yè)上最大的成就,不是背完的上萬單詞,而是我認識了三位與我如摯友般相處、可愛的、魅力無窮的老師···
在生活和課外活動上,我記住的,并不是我在某場球賽上拿到32分,而是外語系籃球隊隊員在保持終年不勝(其實也就四場球而已)的“難得”記錄的同時,至今未曾放棄下一場會贏的希望;在院廣播臺做了多少期英語節(jié)目,具體數(shù)字早已忘記,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我在廣播臺認識的一群好朋友、好同事,以及與他們共事的每一天···
認真看看,仔細想想,數(shù)據(jù)與一個人的成長的經(jīng)歷始終難以共融,即使他們的粘合劑是真摯的情感。
說個題外話,如果去個社會實踐、看場電影、當個班干部什么的都可以在綜合測評加分,那,回家陪父母過節(jié)或者是非節(jié)假日回家陪父母,我覺得列入加分細則更顯得有意義許多。
過去的一年,是我成長的一年,是我成人的一年,是我成熟的一年。
誠實,充實,踏實,是我大一一年下來始終在追求的生活準則,但真誠地說一句,時不時地,我仍會欺騙他人、欺騙自己,仍會虛度光陰地偷懶,仍會輕佻浮躁?;仡欉@些成長犯過的錯誤,我總會在懊惱后給自己嚴厲的鞭策,但每次到最后,總會笑著原諒自己。為什么笑?是因為開心,是因為,你發(fā)現(xiàn)你在原諒自己的同時,你又長大了一點,又成熟了一點。能夠見證自己的成長,這是一種何等的幸福!作為一個19歲的年輕人,懂得奮斗,懂得原諒,懂得享受幸福,我覺得,已經(jīng)很不錯了。
一個年輕人奮斗的一年,不由成績分數(shù)來衡量,不由綜合測評來衡量,不由獎學金來衡量。
一個年輕人奮斗的一年,由自己為夢想問心無悔的堅持與倔強來衡量!
人不應(yīng)只一味地往前看,有時,往后看,也是人生的一份精彩。
更多信息請查看工作總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