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院
http://www.law.ruc.edu.cn
◆法學院是新中國誕生后黨和政府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正規(guī)的高等法學教育機構,被譽為“中國法學教育的工作母機”、“新中國法學家的搖籃”。
◆法學院現有1個“985工程”國家級重點創(chuàng)新基地(全國法學類僅3個)、4個國家級重點二級學科、兩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和1個法學博士后流動站,重點學科和重點研究基地數量在全國法律院校中名列前茅。
◆在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國一級學科評審排名中,法學院法學一級學科名列全國第一;2009年,法學院法學一級學科在評比中再度榮登榜首。
◆被譽為“國家立法和司法的智庫”。該學院老中青三代學者直接參與了新中國憲法和重要法律的起草、修訂工作,改革開放以來參與了近乎所有重要法律及司法解釋的起草、論證、修訂等工作。
經過60年的發(fā)展,法學院已經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法學教育機構?,F有在校生近3000人,以研究生為主體,本科生約占1/4。
2005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該院第一批擁有一級學科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在教育部進行的本科教學評估中,13項評估指標全部為"優(yōu)秀"。2007年,在教育部進行的第三次重點學科評審中,憲法行政法學、刑法學、民商法學、法學理論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在此基礎上,法學學科獲批國家重點一級學科。2007年,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被人事部、教育部評為全國高校唯一的“全國教育系統(tǒng)先進集體”;2008年,民商法教研室又被全國總工會授予首屆"全國工人先鋒號"稱號。
該院現有在職教授75人、副教授41人、講師1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導師64名(含返聘博導)。在中國法學會評選的五屆“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學家”中,先后有7名教師入選;15名教師入選教育部“高校優(yōu)秀青年教師獎”和“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50多名教師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教育部高校法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和中國法學會等全國性學術團體中擔任領導職務。另外,有3名教師擔任教育部兩屆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兩名教師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3名教師擔任“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名外籍著名法學家受聘擔任特聘教授;兩位教授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兩位教授擔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憲法學》重點編寫教材的首席專家。先后有9名教師14次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或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講座的主講人,僅2005年就有4次,這充分說明該學院雄厚的學術實力和卓著的學術聲譽得到了黨和國家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該院傳承學術傳統(tǒng),以國家重點學科和基地建設帶動整個學科的協調發(fā)展,基礎法學和應用法學共同發(fā)展。在教育部評選的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中,該院獲得法學類一等獎三項。該院教師編寫的法學14門核心課教材全部獲得“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優(yōu)秀教材一等獎”。先后有5門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7門課程被評為“北京市級精品課程”。2005年,在第五屆全國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的評選中,該院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和二等獎各一項,在全國法律院校中居于首位;法學博士后流動站被評為全國法學教育界唯一的優(yōu)秀博士后流動站;受教育部委托編輯出版《中國高等學校學術文摘•法學》(英文),這是我國高等法學教育界唯一由教育部領導的在國外出版的英文學術刊物。此外,根據北京大學課題組和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分別公布的法學學者引證率,該院有多名教授名列前十名。2008年,在首屆“中國法學優(yōu)秀成果獎”評選暨“雙百”活動表彰中,該院有11位教授獲獎。近三年來,該院共舉辦了243場學術研討會、381場學術講座、165場重要的對外學術交流活動,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該院法學圖書館藏書30多萬冊;有全國法律院校中最早建立的物證技術實驗室;建成了包括“中國民商法律網”等10多個法學專業(yè)學術網站,以及211工程中唯一的法學類項目“中國法制信息港”;創(chuàng)辦了以“大法官講壇”、“大檢察官講壇”、“名家法學講壇”等為代表的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學術講座品牌;受教育部委托,建立了全國唯一的法學專業(yè)師資培訓中心,面向全國高校青年教師開展培訓工作。
該院建立了完整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擁有1個本科專業(yè)(法學)、1個第二學士學位專業(yè)(知識產權法),是全國首批法律專業(yè)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擁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專業(yè)目錄中除軍事法學以外全部的法學碩士、法學博士學位點(即法學理論、法律史、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刑法學、民商法學、知識產權法學、訴訟法學、經濟法學、環(huán)境法學、國際法學)。在基礎法學方面,側重于研究中國特色法律體系的構成、中國法律傳統(tǒng)和文化、中國的憲政制度和行政法治;在實體法方面,側重于研究中國刑事法治改革、民法典體系的建設、物權法侵權法研究、經濟法律制度的完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戰(zhàn)略以及環(huán)境保護中的法治等方面;在國際法學方面,側重于研究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法的新發(fā)展。近年來,開設了10多門雙語教學課程;同美國哈佛大學、英國牛津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等24所國(境)外著名法學院簽署交流協議;邀請了200多名國(境)外著名法學家、政治家、大法官訪問并作演講;選拔了110名優(yōu)秀學生到國(境)外學習;翻譯國外的法典、圖書、資料共計3000萬多字,為學生深造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該院自1950年至今已有畢業(yè)生近2萬人,培養(yǎng)各類函授生、進修生10余萬人。多數畢業(yè)生已經成為我國立法、司法機關、法學教育與研究機構中的領導骨干和著名法學家。近三年來,培養(yǎng)本科和第二學士學位生近600人,法學碩士研究生900余人,法律專業(yè)碩士研究生近1000人,法學博士研究生400余人,留學生(含港澳臺學生)近200人。該院學生兩次獲得全國JESSUP國際法模擬法庭競賽冠軍和首屆國際人道法模擬賽冠軍。大學生法律援助中心被評為北京市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校園大使”(北京市高校僅4個),法律協會被團中央、教育部、全國學聯評為“全國高校十佳學生社團”;該學院有6人獲教育部組織評選的"全國優(yōu)秀博士生論文",獲獎論文數居全國首位。2009年,該院本科學生科研作品獲得“挑戰(zhàn)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這是本屆“挑戰(zhàn)杯”法律類唯一特等獎作品。
法學專業(yè)
該專業(yè)旨在培養(yǎng)具有社會責任、職業(yè)倫理、專業(yè)知識、執(zhí)業(yè)技能的高層次、立體化法律人才。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法學思維,掌握法學基本理論和系統(tǒng)法律專業(yè)知識;熟悉我國法律法規(guī)及有關政策,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了解外國的法律和法學動態(tài);能夠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法律問題;具有較強的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掌握律師實務、司法鑒定、法醫(yī)等技術知識;有較好的外語聽說讀寫能力,使學生成為既能從事立法工作和司法實務,又能從事法學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德才兼?zhèn)涞母呒壏蓪iT人才。近年來,該院在本科生培養(yǎng)中推行“分類培養(yǎng),因材施教”,與人大商學院、新聞學院合作推出“法學-工商”、“法學-新聞”實驗班,與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相互開放選修課程,旨在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
為促進實踐性教學,該院創(chuàng)建了“一體兩翼”案例教學模式,獲得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007年12月,該院成立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實驗實踐教學中心,下設司法實驗、診所教育、模擬法庭、立法實踐四個教學部門。此外,該院利用地石律師所、法律援助中心、殘疾人權益保障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以及校外實踐基地,組織學生廣泛開展實踐活動。
該院致力于提升本科學生的國際視野,同五大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100余所著名的大學或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與哈佛大學法學院、劍橋大學法學院、牛津大學法學院等境外著名法律院校建立了學生交流機制。除了參評學校的各類獎學金,該院對本專業(yè)學生設立了20多項專項獎學金,每年獲獎學生比例超過50%。該院設立長期國際合作項目,推薦優(yōu)秀本科生赴歐亞各國以及港澳臺地區(qū)進行學術交流或交換學習。
核心課程
法理學、中國憲法、中國法制史、外國法制史、行政法、行政訴訟法、刑法學、民法學、商法學、經濟法學、知識產權法學、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學、國際法學、國際私法學、國際經濟法學、物證技術學、證據法學、環(huán)境法等專業(yè)主干課,以及診所式法律教育、律師學、證券法、保險法、海商法、民法案例分析、刑事案例分析、行政法案例分析、經濟法案例分析、知識產權案例分析、國際經濟法案例分析等60門專業(yè)選修課。
就業(yè)方向
該院學生就業(yè)前景十分廣闊,大多在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公檢法機關、公司企業(yè)、律師事務所、金融機構等工作。每年有40%以上的學生在該院或國內外其他著名大學繼續(xù)深造。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