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述而第七
來源:易賢網(wǎng) 閱讀:1050 次 日期:2014-03-12 14:35:49
溫馨提示:易賢網(wǎng)小編為您整理了“論語:述而第七”,方便廣大網(wǎng)友查閱!

【本篇引語】

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學(xué)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內(nèi)容:“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xué)習(xí)態(tài)度,孔子對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疇的進一步闡釋,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張。

【原文】

7•1 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竊(2)比于我老彭(3)?!?

【注釋】

(1)述而不作:述,傳述。作,創(chuàng)造。

(2)竊:私,私自,私下。

(3)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誰,學(xué)術(shù)界說法不一。有的說是殷商時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賢大夫”;有的說是老子和彭祖兩個人,有的說是殷商時代的彭祖。

【譯文】

孔子說:“只闡述而不創(chuàng)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評析】

在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則,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從“述而不作”的原則,那么對古代的東西只能陳陳相因,就不再會有思想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這種思想在漢代以后開始形成古文經(jīng)學(xué)派,“述而不作”的治學(xué)方式,對于中國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

【原文】

7•2 子曰:“默而識(1)之,學(xué)而不厭,誨(2)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

【注釋】

(1)識:音zhì,記住的意思。

(2)誨:教誨。

(3)何有于我哉:對我有什么難呢?

【譯文】

孔子說:“默默地記?。ㄋ鶎W(xué)的知識),學(xué)習(xí)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么因難呢?”

【評析】

這一章緊接前一章的內(nèi)容,繼續(xù)談?wù)撝螌W(xué)的方法問題。前面說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則說他“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側(cè)面。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于在今天,我們?nèi)栽谛麄魉倪@一教育學(xué)說。

【原文】

7•3 子曰:“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聞義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注釋】

(1)徙:音xǐ,遷移。此處指靠近義、做到義。

【譯文】

孔子說:“(許多人)對品德不去修養(yǎng),學(xué)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

【評析】

春秋末年,天下大亂??鬃涌畤@世人不能自見其過而自責(zé),對此,他萬分憂慮。他把道德修養(yǎng)、讀書學(xué)習(xí)和知錯即改三個方面的問題相提并論,在他看來,三者之間也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因為進行道德修養(yǎng)和學(xué)習(xí)各種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及時改正自己的過失或“不善”,只有這樣,修養(yǎng)才可以完善,知識才可以豐富。

【原文】

7•4 子之燕居(1),申申(2)如也;夭夭(3)如也。

【注釋】

(1)燕居:安居、家居、閑居。

(2)申申:衣冠整潔。

(3)夭夭:行動遲緩、斯文和舒和的樣子。

【譯文】

孔子閑居在家里的時候,衣冠楚楚,儀態(tài)溫和舒暢,悠閑自在。

【原文】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fù)夢見周公(1)?!?

【注釋】

(1)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魯國國君的始祖,傳說是西周典章制度的制定者,他是孔子所崇拜的所謂“圣人”之一。

【譯文】

孔子說:“我衰老得很厲害了,我好久沒有夢見周公了?!?

【評析】

周公是中國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稱他繼承了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來的道統(tǒng),肩負(fù)著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這句話,表明了孔子對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對周禮的崇拜和擁護。

【原文】

7•6 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1),依于仁,游于藝(2)?!?

【注釋】

(1)德:舊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貫徹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2)藝:藝指孔子教授學(xué)生的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六藝,都是日常所用。

【譯文】

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jù),以仁為憑藉,活動于(禮、樂等)六藝的范圍之中。”

【評析】

《禮記•學(xué)記》曾說:“不興其藝,不能樂學(xué)。故君子之于學(xué)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xué)而親其師,樂其及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這個解釋闡明了這里所謂的“游于藝”的意思。孔子培養(yǎng)學(xué)生,就是以仁、德為綱領(lǐng),以六藝為基本,使學(xué)生能夠得到全面均衡的發(fā)展。

【原文】

7•7 子曰:“自行束脩(1)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注釋】

(1)束脩:脩,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條干肉??鬃右笏膶W(xué)生,初次見面時要拿十余干肉作為學(xué)費。后來,就把學(xué)生送給老師的學(xué)費叫做“束脩”。

【譯文】

孔子說:“只要自愿拿著十余干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

【評析】

這一章中孔子所說的這段話,表明了他誨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過去有人說,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學(xué)費,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學(xué)的可能,貧窮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來的,所以孔子的“有教無類”只停留在口頭上,在社會實踐中根本不可能推行。用這種推論否定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過于理想化和幼稚。在任何社會里,要做到完全徹底的有教無類,恐怕都有相當(dāng)難度,這要歸之于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程度。

【原文】

7•8 子曰:“不憤(1)不啟,不悱(2)不發(fā)。舉一隅(3)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注釋】

(1)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lǐng)會不了的樣子。

(2)悱:音fěi,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

(3)隅:音yǔ,角落。

【譯文】

孔子說:“教導(dǎo)學(xué)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dǎo)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評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边@一章繼續(xù)談他的教育方法問題。在這里,他提出了“啟發(fā)式”教學(xué)的思想。從教學(xué)方面而言,他反對“填鴨式”、“滿堂灌”的作法。要求學(xué)生能夠“舉一反三”,在學(xué)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chǔ)上,再對他們進行啟發(fā)、開導(dǎo),這是符合教學(xué)基本規(guī)律的,而且具有深遠(yuǎn)的影響,在今天教學(xué)過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鑒。

【原文】

7•9 子食于有喪者之側(cè),未嘗飽也。

【譯文】

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不曾吃飽過。

【原文】

7•10 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譯文】

孔子在這一天為吊喪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原文】

7•11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1),惟我與爾有是夫(2)!”子路曰:“子行三軍(3),則誰與(4)?”子曰:“暴虎(5)馮河(6),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7)。好謀而成者也?!?

【注釋】

(1)舍之則藏:舍,舍棄,不用。藏,隱藏。

(2)夫:語氣詞,相當(dāng)于“吧”。

(3)三軍:是當(dāng)時大國所有的軍隊,每軍約一萬二千五百人。

(4)與:在一起的意思。

(5)暴虎:空拳赤手與老虎進行搏斗。

(6)馮河:無船而徒步過河。

(7)臨事不懼:懼是謹(jǐn)慎、警惕的意思。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謹(jǐn)慎。

【譯文】

孔子對顏淵說:“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隱藏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子路問孔子說:“老師您如果統(tǒng)帥三軍,那么您和誰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后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謹(jǐn)慎,善于謀劃而能完成任務(wù)的人。”

【評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與“暴虎馮河,死而無悔”的人在一起去統(tǒng)帥軍隊。因為在他看來,這種人雖然視死如歸,但有勇無謀,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疇中的一個德目,但勇不是蠻干,而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人,這種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規(guī)定。

【原文】

7•12 子曰:“富(1)而可求(2)也;雖執(zhí)鞭之士(3),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注釋】

(1)富:指升官發(fā)財。

(2)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3)執(zhí)鞭之士:古代為天子、諸侯和官員出入時手執(zhí)皮鞭開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職事。

【譯文】

孔子說:“如果富貴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zhí)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干事?!?

【評析】

孔子在這里又提到富貴與道的關(guān)系問題。只要合乎于道,富貴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貴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從此處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對做官,不反對發(fā)財,但必須符合于道,這是原則問題,孔子表明自己不會違背原則去追求富貴榮華。

【原文】

7•13 子之所慎:齊(1)、戰(zhàn)、疾。

【注釋】

(1)齊:同齋,齋戒。古人在祭祀前要沐浴更衣,不吃葷,不飲酒,不與妻妾同寢,整潔身心,表示虔誠之心,這叫做齋戒。

【譯文】

孔子所謹(jǐn)慎小心對待的是齋戒、戰(zhàn)爭和疾病這三件事。

【原文】

7•14 子在齊聞《韶》(1),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注釋】

(1)《韶》:舜時古樂曲名。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有很長時間嘗不出肉的滋味,他說,“想不到《韶》樂的美達(dá)到了這樣迷人的地步。”

【評析】

《韶》樂是當(dāng)時流行于貴族當(dāng)中的古樂。孔子對音樂很有研究,音樂鑒賞能力也很強,他聽了《韶》樂以后,在很長時間內(nèi)品嘗不出肉的滋味,這當(dāng)然是一種形容的說法,但他欣賞古樂已經(jīng)到了癡迷的程度,也說明了他在音樂方面的高深造詣。

【原文】

7•15 冉有曰:“夫子為(1)衛(wèi)君(2)乎?”子貢曰:“諾(3),吾將問之?!比?,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痹唬骸霸购??”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背?,曰:“夫子不為也?!?

【注釋】

(1)為:這里是幫助的意思。

(2)衛(wèi)君:衛(wèi)出公輒,是衛(wèi)靈公的孫子。公元前492年 ̄前481年在位。他的父親因謀殺南子而被衛(wèi)靈公驅(qū)逐出國。靈公死后,輒被立為國君,其父回國與他爭位。

(3)諾:答應(yīng)的說法。

【譯文】

冉有(問子貢)說:“老師會幫助衛(wèi)國的國君嗎?”子貢說:“嗯,我去問他?!庇谑蔷瓦M去問孔子:“伯夷、叔齊是什么樣的人呢?”(孔子)說:“古代的賢人?!保ㄗ迂曈郑﹩枺骸八麄冇性购迒??”(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到了仁,為什么又怨恨呢?”(子貢)出來(對冉有)說:“老師不會幫助衛(wèi)君。”

【評析】

衛(wèi)國國君輒即位后,其父與其爭奪王位,這件事恰好與伯夷、叔齊兩兄弟互相讓位形成鮮明對照。這里,孔子贊揚伯夷、叔齊,而對衛(wèi)出公父子違反等級名分極為不滿??鬃訉@兩件事給予評價的標(biāo)準(zhǔn)就是符不符合禮。

【原文】

7•16 子曰:“飯疏食(1)飲水,曲肱(2)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注釋】

(1)飯疏食,飯,這里是“吃”的意思,作動詞。疏食即粗糧。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彎著胳膊。

【譯文】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dāng)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dāng)?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評析】

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rèn)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于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原文】

7•17 子曰:“加(1)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xué)易(2),可以無大過矣。”

【注釋】

(1)加:這里通“假”字,給予的意思。

(2)易:指《周易》,古代占卜用的一部書。

【譯文】

孔子說:“再給我?guī)啄陼r間,到五十歲學(xué)習(xí)《易》,我便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

【評析】

孔子自己說,“五十而知天命”,可見他把學(xué)《易》和“知天命”聯(lián)系在一起。他主張認(rèn)真研究《易》,是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妒酚?#8226;孔子世家》中說,孔子“讀《易》,韋編三絕”。他非常喜歡讀《周易》,曾把穿竹簡的皮條翻斷了很多次。這表明孔子活到老、學(xué)到老的刻苦鉆研精神,值得后人學(xué)習(xí)。

【原文】

7•18 子所雅言(1),《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

【注釋】

(1)雅言: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在今陜西地區(qū),以陜西語音為標(biāo)準(zhǔn)音的周王朝的官話,在當(dāng)時被稱作“雅言”。孔子平時談話時用魯國的方言,但在誦讀《詩》、《書》和贊禮時,則以當(dāng)時陜西語音為準(zhǔn)。

【譯文】

孔子有時講雅言,讀《詩》、念《書》、贊禮時,用的都是雅言。

【原文】

7•19 葉公(1)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2)?!?

【注釋】

(1)葉公:葉,音shè。葉公姓沈名諸梁,楚國的大夫,封地在葉城(今河南葉縣南),所以叫葉公。

(2)云爾:云,代詞,如此的意思。爾同耳,而已,罷了。

【譯文】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子路不答??鬃樱▽ψ勇罚┱f:“你為什么不樣說,他這個人,發(fā)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評析】

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態(tài),“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連自己老了都覺察不出來??鬃訌淖x書學(xué)習(xí)和各種活動中體味到無窮樂趣,是典型的現(xiàn)實主義和樂觀主義者,他不為身旁的小事而煩惱,表現(xiàn)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原文】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譯文】

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東西,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

【評析】

在孔子的觀念當(dāng)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卻否認(rèn)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為學(xué)識淵博的人,在于他愛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獻圖書,而且勤奮刻苦,思維敏捷。這是他總結(jié)自己學(xué)習(xí)與修養(yǎng)的主要特點。他這么說,是為了鼓勵他的學(xué)生發(fā)憤努力,成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原文】

7•21 子不語怪、力、亂、神。

【譯文】

孔子不談?wù)摴之?、暴力、變亂、鬼神。

【評析】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禮治”等道德觀念,從《論語》書中,很少見到孔子談?wù)摴之悺⒈┝?、變亂、鬼神,如他“敬鬼神而遠(yuǎn)之”等。但也不是絕對的。他偶爾談及這些問題時,都是有條件的,有特定環(huán)境的。

【原文】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xué)習(xí),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評析】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边@句話,受到后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贊賞。他虛心向別人學(xué)習(xí)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于指導(dǎo)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yǎng)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原文】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

【注釋】

(1)桓魋:魋,音tuí,任宋國主管軍事行政的官——司馬,是宋桓公的后代。

【譯文】

孔子說:“上天把德賦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樣?”

【評析】

公元前492年,孔子從衛(wèi)國去陳國時經(jīng)過宋國?;隔s聽說以后,帶兵要去害孔子。當(dāng)時孔子正與弟子們在大樹下演習(xí)周禮的儀式,桓魋砍倒大樹,而且要殺孔子,孔子連忙在學(xué)生保護下,離開了宋國,在逃跑途中,他說了這句話。他認(rèn)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賦予了他,所以桓魋對他是無可奈何的。

【原文】

7•24 子曰:“二三子(1)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釋】

(1)二三子:這里指孔子的學(xué)生們。

【譯文】

孔子說:“學(xué)生們,你們以為我對你們有什么隱瞞的嗎?我是絲毫沒有隱瞞的。我沒有什么事不是和你們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原文】

7•25 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釋】

(1)文:文獻、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會實踐方面的內(nèi)容。

(3)忠:盡己之謂忠,對人盡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實之謂信。誠實的意思。

【譯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內(nèi)容教授學(xué)生。

【評析】

本章主要講孔子教學(xué)的內(nèi)容。當(dāng)然,這僅是他教學(xué)內(nèi)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內(nèi)容??鬃幼⒅貧v代古籍、文獻資料的學(xué)習(xí),但僅有書本知識還不夠,還要重視社會實踐活動,所以,從《論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經(jīng)常帶領(lǐng)他的學(xué)生周游列國,一方面向各國統(tǒng)治者進行游說,一方面讓學(xué)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和才干。但書本知識和實踐活動仍不夠,還要養(yǎng)成忠、信的德行,即對待別人的忠心和與人交際的信實。概括起來講,就是書本知識,社會實踐和道德修養(yǎng)三個方面。

【原文】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1)可矣?!弊釉唬骸吧迫宋岵坏枚娭?!得見有恒(2)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3)而為泰(4),難乎有恒矣?!?

【注釋】

(1)斯:就。

(2)恒:指恒心。

(3)約:窮困。

(4)泰:這里是奢侈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這就可以了?!笨鬃佑终f:“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見到始終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這也就可以了。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實,窮困卻裝作富足,這樣的人是難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評析】

對于春秋末期社會“禮崩樂壞”的狀況,孔子似乎感到一種絕望,因為他認(rèn)為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難以找到他觀念中的“圣人”、“善人”,而那些“虛而為盈,約而為泰”的人卻比比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心滿意足了。

【原文】

7•27 子釣而不綱(1),弋(2)不射宿(3)。

【注釋】

(1)綱:大繩。這里作動詞用。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繩,在大繩上系許多魚鉤來釣魚,叫綱。

(2)弋:音yì,用帶繩子的箭來射鳥。

(3)宿:指歸巢歇宿的鳥兒。

【譯文】

孔子只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而不用(有許多魚鉤的)大繩釣魚。只射飛鳥,不射巢中歇宿的鳥。

【評析】

其實,只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和用網(wǎng)捕魚,和只用箭射飛行中的鳥與射巢中之鳥從實質(zhì)上并無區(qū)別??鬃拥倪@種做法,只不過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罷了。

【原文】

7•28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譯文】

孔子說:“有這樣一種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卻在那里憑空創(chuàng)造,我卻沒有這樣做過。多聽,選擇其中好的來學(xué)習(xí);多看,然后記在心里,這是次一等的智慧?!?

【評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對自己所不知的東西,應(yīng)該多聞、多見,努力學(xué)習(xí),反對那種本來什么都不懂,卻在那里憑空創(chuàng)造的做法。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同時也要求他的學(xué)生這樣去做。

【原文】

7•29 互鄉(xiāng)(1)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2)其進(3)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4)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5)也?!?

【注釋】

(1)互鄉(xiāng):地名,具體所在已無可考。

(2)與:贊許。

(3)進、退:一說進步、退步;一說進見請教,退出以后的作為。

(4)潔己:潔身自好,努力修養(yǎng),成為有德之人。

(5)不保其往:保,一說擔(dān)保,一說保守。往,一說過去,一說將來。

【譯文】

(孔子認(rèn)為)很難與互鄉(xiāng)那個地方的人談話,但互鄉(xiāng)的一個童子卻受到了孔子的接見,學(xué)生們都感到迷惑不解??鬃诱f:“我是肯定他的進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過分呢?人家改正了錯誤以求進步,我們肯定他改正錯誤,不要死抓住他的過去不放。”

【評析】

孔子時常向各地的人們宣傳他的思想主張。但在互鄉(xiāng)這個地方,就有些行不通了。所以他說:“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這從一個側(cè)面體現(xiàn)出孔子“誨人不倦”的態(tài)度,而且他認(rèn)為不應(yīng)死抓著過去的錯誤不放。

【原文】

7•30 子曰:“仁遠(yuǎn)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譯文】

孔子說:“仁難道離我們很遠(yuǎn)嗎?只要我想達(dá)到仁,仁就來了。”

【評析】

從本章孔子的言論來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边@種認(rèn)識的基礎(chǔ),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覺,要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達(dá)到仁。這里,孔子強調(diào)了人進行道德修養(yǎng)的主觀能動性,有其重要意義。

【原文】

7•31 陳司敗(1)問:“昭公(2)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3)巫馬期(4)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5),君子亦黨乎?君取(6)于吳,為同姓(7),謂之吳孟子(8)。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注釋】

(1)陳司敗:陳國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詳,也有人說是齊國大夫,姓陳名司敗。

(2)昭公:魯國的君主,名惆,音chóu,公元前541 ̄前510年在位?!罢选笔侵u號。

(3)揖:做揖,行拱手禮。

(4)巫馬期:姓巫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學(xué)生,比孔子小30歲。

(5)黨:偏袒、包庇的意思。

(6)?。和?。

(7)為同姓:魯國和吳國的國君同姓姬。周禮規(guī)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違禮的行為。

(8)吳孟子:魯昭公夫人。春秋時代,國君夫人的稱號,一般是她出生的國名加上她的姓,但因她姓姬,故稱為吳孟子,而不稱吳姬。

【譯文】

陳司敗問:“魯昭公懂得禮嗎?”孔子說:“懂得禮?!笨鬃映鰜砗螅愃緮∠蛭遵R其作了個揖,請他走近自己,對他說:“我聽說,君子是沒有偏私的,難道君子還包庇別人嗎?魯君在吳國娶了一個同姓的女子為做夫人,是國君的同姓,稱她為吳孟子。如果魯君算是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巫馬期把這句話告訴了孔子??鬃诱f:“我真是幸運。如果有錯,人家一定會知道。”

【評析】

魯昭公娶同姓女為夫人,違反了禮的規(guī)定,而孔子卻說他懂禮。這表明孔子的確在為魯昭公袒護,即“為尊者諱”??鬃右跃S護當(dāng)時的宗法等級制度為最高原則,所以他自身出現(xiàn)了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說,“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笔聦嵣希呀?jīng)承認(rèn)偏袒魯昭公是自己的過錯,只是無法解決這個矛盾而已。

【原文】

7•32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譯文】

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原文】

7•33 子曰:“文,莫(1)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注釋】

莫:約摸、大概、差不多。

【譯文】

孔子說:“就書本知識來說,大約我和別人差不多,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那我還沒有做到。”

【評析】

對于“文,莫吾猶人也”一句,在學(xué)術(shù)界還有不同解釋。有的說此句意為:“講到書本知識我不如別人”;有的說此句應(yīng)為:“勤勉我是能和別人相比的?!蔽覀冞@里采用了“大約我和別人差不多”這樣的解釋。他從事教育,既要給學(xué)生傳授書本知識,也注重培養(yǎng)學(xué)生的實際能力。他說自己在身體力行方面,還沒有取得君子的成就,希望自己和學(xué)生們盡可能地從這個方面再作努力。

【原文】

7•34 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1)為之(2)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3)已矣?!惫魅A曰:“正唯弟子不能學(xué)也?!?

【注釋】

(1)抑:折的語氣詞,“只不過是”的意思。

(2)為之:指圣與仁。

(3)云爾:這樣說。

【譯文】

孔子說:“如果說到圣與仁,那我怎么敢當(dāng)!不過(向圣與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厭煩地做,教誨別人也從不感覺疲倦,則可以這樣說的?!惫魅A說:“這正是我們學(xué)不到的?!?

【評析】

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經(jīng)談到“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本章又說到“為之不厭,誨人不倦”的問題,其實是一致。他感到,說起圣與仁,他自己還不敢當(dāng),但朝這個方向努力,他會不厭其煩地去做,而同時,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誨別人。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與不仁,其基礎(chǔ)在于好學(xué)不好學(xué),而學(xué)又不能停留在口頭上,重在能行。所以學(xué)而不厭,為之不厭,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基本一致的。

【原文】

7•35 子疾病(1),子路請禱(2)。子曰:“有諸(3)?”子路對曰:“有之?!墩C》(4)曰:‘禱爾于上下神祗(5)?!弊釉唬骸扒鹬\久矣?!?

【注釋】

(1)疾?。杭仓赣胁?,病指病情嚴(yán)重。

(2)請禱:向鬼神請求和禱告,即祈禱。

(3)有諸:諸,“之于”的合音。意為:有這樣的事嗎。

(4)《誄》:音lěi,祈禱文。

(5)神祗:祗:音qí,古代稱天神為神,地神為祗。

【譯文】

孔子病情嚴(yán)重,子路向鬼神祈禱。孔子說:“有這回事嗎?”子路說:“有的?!墩C》文上說:‘為你向天地神靈祈禱?!笨鬃诱f:“我很久以來就在祈禱了?!?

【評析】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為他祈禱,孔子對此舉并不加以反對,而且說自己已經(jīng)祈禱很久了。對于這段文字怎么理解?有人認(rèn)為,孔子本人也向鬼神祈禱,說明他是一個非常迷信天地神靈的人;也有人說,他已經(jīng)向鬼神祈禱很久了,但病情卻未見好轉(zhuǎn),表明他對鬼神抱有懷疑態(tài)度,說孔子認(rèn)為自己平素言行并無過錯,所以祈禱對他無所謂。這兩種觀點,請讀者自己去仔細(xì)品評。

【原文】

7•36 子曰:“奢則不孫(1),儉則固(2)。與其不孫也,寧固?!?

【注釋】

(1)孫:同遜,恭順。不孫,即為不順,這里的意思是“越禮”。

(2)固:簡陋、鄙陋。這里是寒酸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奢侈了就會越禮,節(jié)儉了就會寒酸。與其越禮,寧可寒酸。

【評析】

春秋時代各諸侯、大夫等都極為奢侈豪華,他們的生活享樂標(biāo)準(zhǔn)和禮儀規(guī)模都與周天子沒有區(qū)別,這在孔子看來,都是越禮、違禮的行為。盡管節(jié)儉就會讓人感到寒酸,但與其越禮,則寧可寒酸,以維護禮的尊嚴(yán)。

【原文】

7•37 子曰:“君子坦蕩蕩(1),小人長戚戚(2)?!?

【注釋】

(1)坦蕩蕩:心胸寬廣、開闊、容忍。

(2)長戚戚:經(jīng)常憂愁、煩惱的樣子。

【譯文】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jīng)常憂愁?!?

【評析】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于室中,以激勵自己??鬃诱J(rèn)為,作為君子,應(yīng)當(dāng)有寬廣的胸懷,可以容忍別人,容納各種事件,不計個人利害得失。心胸狹窄,與人為難、與己為難,時常憂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為君子。

【原文】

7•38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譯文】

孔子溫和而又嚴(yán)厲,威嚴(yán)而不兇猛,莊重而又安祥。

【評析】

這是孔子的學(xué)生對孔子的贊揚??鬃诱J(rèn)為人有各種欲與情,這是順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與欲求,都必須合乎“中和”的原則?!皡枴薄ⅰ懊汀钡榷加行斑^”,而“不及”同樣是不可取的。孔子的這些情感與實際表現(xiàn),可以說正是符合中庸原則的。

更多信息請查看古文典籍

更多信息請查看論語
易賢網(wǎng)手機網(wǎng)站地址:論語:述而第七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diào)整與變化,易賢網(wǎng)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fù)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quán)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yōu)闇?zhǔn)!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wǎng)站聲明 | 網(wǎng)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加入群交流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wǎng)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wù)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云南網(wǎng)警備案專用圖標(biāo)
聯(lián)系電話:0871-65317125(9:00—18:00)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guān)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526150442(9:00—18:00)版權(quán)所有:易賢網(wǎng)
云南網(wǎng)警報警專用圖標(biā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