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云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彭城夜宿燕子樓”三句: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燕子樓在徐州郡舍后。盼盼,舊說為唐節(jié)度使張建封的侍兒,實為其子張的侍兒,善歌舞,多風態(tài)。張卒,盼盼念舊愛而不嫁,居張氏舊第燕子樓十年。白居易有《燕子樓三首》以記其事。本詞是蘇軾知徐州(1078年)時作。紞如三鼓:三更鼓響了。,打鼓聲。如,助詞。覺來:醒來。“天涯倦客”三句:說自己倦于作客遠方,很想回家去,過田園生活,可是故鄉(xiāng)縹緲、歸路難尋?!爱悤r對”二句。蘇軾設想后世的人憑吊自己時,也會發(fā)出感嘆。黃樓,彭城東門上的大樓,蘇軾在徐州所建,此處以黃樓代自己。
上片寫夢醒,深夜寂靜,明月如霜,在彎彎曲曲的池子里,魚兒跳出水面,圓圓的荷葉上滾下了晶瑩的露珠。三更時分,夜深人靜,一片樹葉落地都鏗然有聲,自己從夢中驚醒,夜色茫茫,踏遍小園尋找舊夢,卻無處可得。寫夜景,以夜間輕微的聲響襯托夜間的寂靜,寫夢僅用“夢云驚斷”一筆帶過,無處尋夢,不禁黯然神傷。
下片寫自己這個“天涯倦客”在清幽的深夜被秋聲驚醒后惟見“燕子樓空”,感到無限惆悵。接著便由張與關盼盼的故事引出對整個人類歷史無限深沉的感慨,昔日燕子樓中的舊事,已如夢一般地逝去,而古往今來無數(shù)代人的歡樂、怨恨,又何嘗不像它一樣也如一連串連續(xù)的夢境?世人不明此理,固如大夢未醒。而大夢已醒的詞人自己,此時此地所感發(fā)的人生感嘆,在后人看來,難道不也是一場夢!這種對人生深刻的思考,顯示了蘇軾內(nèi)心對于整個人類歷史的懷疑和迷惘,表現(xiàn)了他對宇宙、人生以及整個社會進程的憂患情緒。結合現(xiàn)實處境,表達了自己盼歸難歸,觸景傷情,懷古傷今的感傷。語言高度凝練概括,僅“燕子樓空”三句,便說盡張建封(當為張)事,寫景如畫,感情濃郁,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低沉而感傷的情緒正是詞人厭倦官場的心緒在詞作中的藝術折射。詞境的開闊,題材的闊大,又是詞人把社會、歷史以及對人生哲理性思考引入詞作的豪爽表現(xiàn)。[3]
詞人蒞臨徐州,宿于唐代名妓關盼盼的燕子樓。是夜,明月皎潔如霜,好風清涼如水,此為大景,以靜襯托夜之深。魚跳曲港,露瀉圓荷,此為小景,以動反襯夜之靜。如此靜夜,自能夢遇佳人。然三更鼓響,一片葉落,忽然驚醒,于是悵然若失,起而尋夢上征融情入景,若夢若醒,亦真亦幻,給人以惝恍迷離之感。下片由人亡樓空,直抒感慨,把故園之思,今昔這感、人生如夢之嘆,打成一片。他從自己今日憑吊燕子樓,推想到他日后人又將憑吊自己所建的黃樓,一種人生須臾、榮枯無常的感慨襲上心頭,使他深有"古今如夢,何嘗夢覺"之慨??磥?,這燕子樓的一夢,也不特是艷遇而已,更暴光坡心境的一次澄化。
更多信息請查看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