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國也》
第一部分,作家作品。本文選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名軻,戰(zhàn)國中期鄒國人。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主張施行仁政和王道,倡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孟子散文善于“欲擒故縱,引君入彀”的論辯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與充沛的氣勢,《孟子》共七篇。
第二項,文體知識。本文是一篇以對話形式展開的論說,是一篇論辯性議論文。
第三項,主旨。本文中心論點是“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全文表現(xiàn)了孟子王道,仁政的政治思想,批評統(tǒng)治者在災荒年景歸罪于年成不好的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戰(zhàn)國時期社會不平,階級對立的實質。
第四項,層次、段落。全文圍繞“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問題展開論述。全文可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為第一自然段。梁惠王提出在災荒之年,移民移粟,但民不加多的疑問。
第二部為二、三、四段。孟子以戰(zhàn)為喻,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辦法,依然與鄰國無本質區(qū)別,從而指出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為第五、第六自然段。孟子具體而詳細地闡明了王道仁政的主張,指出要使民加多,就要有新舉措,要不違農(nóng)時,發(fā)展生產(chǎn),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要使民老少的衣、食、住均能受益,同時在德教方面也受教育,這樣則不王者,未之有也。民便可以加多了。
第四部為第七自然段。先揭示災荒之年,社會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的現(xiàn)狀。然后以殺人為喻,指出只要梁惠王不把過失歸罪于年成,那么“斯天下之民至埃”的良好愿望就會實現(xiàn)。
全文到此歸結到總的論點。全文的結構特色以“民不加多”為線索,展開了論述。
第五項,學習要點。
第一點、本文體現(xiàn)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內容就是富民、愛民,以民為本的思想。
富民,就要反對戰(zhàn)爭,使民安居樂業(yè),發(fā)展生產(chǎn),正如課文中的第五段提出的要不違農(nóng)史,要數(shù)罟不入夸池,要斧斤以時入山林,以達到谷不可勝食也,魚鱉不可勝食也,材木不可勝用也,這樣的魚糧豐收,萬木繁茂的景象,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愛民,體現(xiàn)在第六段,就是要使民確實受益。孟子具體提出,要給民以五畝之宅,百畝之田。要使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黎民不饑不寒,使民確實豐衣足食。
富民、愛民,以民為本,這樣作為一國之王,才能受到萬民的擁戴,才能做到國富民強,這是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內容。
第六項,寫作特點。
寫作特點有三點:
第一點、說理抑揚兼施、循循善誘。文章開頭寫梁惠王自以為治國比鄰國君主盡心,孟子利用梁惠王好戰(zhàn)的心理,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辛辣地諷刺了梁惠王的小恩小惠,這里運用了比喻的方法。逼使自矜其功的梁惠王意識到自己和鄰國國君并無本質的不同。至此,孟子已掌握了論辯的主動權,梁惠王的自滿情緒基本已被掃除。在論辯中已處于劣勢,孟子趁勝追擊,因勢利導、循循善秀,提出了施行人道的具體措施。勉勵他施行仁政。并為梁惠王描繪出一幅行王道的美好圖景,這是應用揚的說理方法。然后以殺人怪兵器為喻,批評梁惠王沒有對人民施行仁政,這是運用抑的方法,最后梁惠王只要不把責任歸罪于荒年,則天下之民至焉的愿望定能實現(xiàn),這又是揚。這是說理抑揚兼施、循循善誘的特點。第二個特點善用比喻生動形象,文中以戰(zhàn)為喻的描寫有聲有色,以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指出梁惠王的作法與鄰國沒什么區(qū)別,也抨擊了他自詡有功的矜態(tài),又用殺了人卻說非我也,兵也的比喻,揭穿統(tǒng)治者慣于推卸責任的手法,議論尖刻、有力。第三個特點,文中的排比句:排比句有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和數(shù)罟不入夸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和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這是三個排句。
下面還有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和第二個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和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這三個句子也是排比句。
第七項,疑難詞句。
(1)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兇,就是兇年,災年。(2)鄰國之民不加少。加,是增加,更加的意思。
(3)棄甲曳兵而走。兵,兵器。走,跑,這里指逃跑。(4)直不百步耳。直,僅,只。
(5)數(shù)罟不入夸池。數(shù),細密的意思。(6)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就是供養(yǎng),活著的人。喪死,為死者辦喪死。
(7)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白,指須發(fā)花白。(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讀望,用作動詞,即王天下,以仁政統(tǒng)治天下的意思。(9)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罪,歸罪,怪罪。歲,指一年的農(nóng)事收成。斯,是這樣。焉,代詞,指梁惠王。
第八項,將下列各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翻譯:丟棄了盔甲,托著兵器向后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有的逃了五十步停下,那些跑了五十步的戰(zhàn)士恥笑跑了一百步的戰(zhàn)士行不行。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譯:七十歲以上的人有絲綿衣穿,有肉吃,老百姓不饑餓,不受凍,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的,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
3、狗彘食人食 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翻譯:豬狗吃掉了百姓的糧食卻不加以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曾想到打開倉廩加以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