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魯迅幾次說到白描筆法的好處,所謂白描,在寫作上,就是避免浮夸,要求簡練。但這是很難的。能幾筆畫出一個人,是要有經驗的畫家才行。在初學畫的時候,一定是擦了再畫,畫了再擦,不知經過多少次練習,然后才能一筆是一筆。
②白描的功夫,是作家對生活人物異常熟悉,經過周密觀察研究的結果。如果事先沒有觀察或不熟悉,面對面工筆細涂,尚且不像,何況白描?
③魯迅的小說,是白描的杰品。研究起來,他的作品,沒有過多的風景描寫,沒有過長的人物對話。不抽象地代言人物的心理,不瑣碎地描寫人物的裝飾。對話、心理、環(huán)境和服裝,都緊緊扣在人物的行動性格上。一切描寫敘述都在顯示人物的形象,絕不分散甚
或掩蔽人物的形象。都是從人物情節(jié)出發(fā),找到的最為特征的表現。
④能夠做到這樣,作家就近于成熟了。從繁瑣到單純,要經過很多苦心。我們要避免
的是造作。什么是造作?就是在一個人物之上,強加形容,濫作猜測;在一個環(huán)境之上,鋪張涂飾,不分黑紅。例如一個人物,本無必要,我們卻強要他做幾個動作,算作描寫,以示生動;一個人說話的時候,本無必要,我們也強要加一兩點形容。敘述農民,都是從土地改革以前,說到實現社會主義以后;描寫工人,一定依次說完日本、國民黨和解放以來的三個時期。
⑤你這樣寫,我也這樣寫,就成了曹雪芹說的:一千個人一個面孔,一千個人一個聲音。既無情節(jié)的不同,也沒有性格的差異。這樣的描寫,繁復或是簡略,都成了無謂,和白描的精神是背馳的。
⑥文章里的造作和日常里的造作一樣,是因為沒有真實的基礎。造作的人物,造作的
動作和言語,都不是從生活里積累起來,更沒有在作家頭腦里成熟。都是臨時寫到了,才勉強添加進去的。它就像壞導演導出來的戲劇一樣,雖是滿場動作,滿臺喊聲,也只能引起一時的哄笑。
⑦魯迅的人物,是一色的白描。阿Q、孔乙己不用說了,就是那些很不重要的配角,
只要在魯迅的筆下出現一次,談吐幾聲,也便立刻被我們認識,成為永久不磨滅的形象了。
對于鄉(xiāng)下的一次社戲,兒童們的一次行船,瓜園的一個夜晚,禾場的一個黃昏,一經魯迅
描寫,也就成了既有文學價值又有民俗學價值的風物斷片。
⑧魯迅寫這些小說的時候,身在北京。我們可以看出他對故鄉(xiāng)的印象是非常鮮明,非常強烈的。所以寫出來,就能夠真實,能夠洽如其分。可以想象,魯迅平日是如何關心這些農村現象,關心這些人物的命運;對于被剝削迫害的農民,寄予了多么大的真誠的同情;他傾聽著農民說話,能立刻理解他們的心情。
⑨所以,白描的功夫,是從對生活,對人民的關心的基礎上,再加上對藝術的嚴謹,才能養(yǎng)成的。
(節(jié)選自《耕堂文論》)
10.下列對文章所說的“白描”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3分)
A.白描是一種不浮夸矯飾,不強加形容,而崇尚簡練的寫作手法。
B.白描更需要作家對生活、對人物異常熟悉,周密觀察研究。
C.白描是不用繁復瑣碎的筆法而以寫意的手法突出顯示人物特征。
D.白描的功夫源于對生活、人民的關心,以及對藝術的嚴謹。
11.第④段“能夠做到這樣,作家就近于成熟了”一句中的“這樣\\\'\\\'指的是什么?請結合文本,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 (3分)
12.文章以“白描”為題,卻用了不少筆墨談“造作”,為什么?請簡要分析。(3分)
答案:
10.(3分)C(“以寫意的手法突出顯示人物特征”這一表述錯誤,是無中生有。)
11.(3分)“這樣”指的是一切描寫敘述,包括對話、心理、環(huán)境和服裝等(1分),都要從人物情節(jié)出發(fā),緊扣人物性格特征(1分),集中地顯示人物的形象(1分)。
(評分標準:照抄原文不得分;三個要點都答到且語句通順得滿分。)
12.(3分)“造作”是強加形容、過度描寫、缺乏真實的表現(1分),文中用不少筆墨談“造作”,以此與“白描”相對照(對比)(1分),更鮮明地突出了白描手法的特點與表達效果,讓論說更有說服力(或 “使人避免陷入‘造作’的誤區(qū)”)(1分)。
(評分標準:①“強加形容、過度描寫、缺乏真實”三點中能答到其一,即得1分;②指出“對比”,得1分;③對比的效果——“突出白描手法的特點與表達效果,使論說更有說服力”或“使人避免陷入‘造作’的誤區(qū)”二者答到其一則得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