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思》是素有“詩仙”美稱的唐朝詩人——李白的經(jīng)典佳作,這首詩語言凝練,意境優(yōu)美。在預設教學過程時,我本打算按照“初讀古詩,感悟意境——朗讀詩句,感悟詩韻——欣賞古詩,拓展延伸。”的思路進行教學,但我考慮再三,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感悟、理解與朗讀、背誦,哪種方式更有效?非常矛盾。無意中,在閱讀《教學之道——寫給語文教師》(人民教育出版社)一書時,看到了一篇名為《素讀經(jīng)典》的文章,當時“素讀”兩個字吸引了我,什么是“素讀”,對于第一次聽說這個名詞的我來說,帶著好奇,快速瀏覽了一下,才明白“素讀”就是古代私塾授課的讀法,日本右腦開發(fā)專家七田真在《超右腦照相記憶法》的“第五章——教育的原點是背誦和記憶”里這樣論述:“‘素讀’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讀內(nèi)容的含義,只是純粹地讀。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這樣按字面來教孩子‘素讀’中國的四書五經(jīng)的。”他還說:“這種不求理解、大量背誦的方法是培養(yǎng)天才的真實方法,也就是右腦教育法。猶太教育培養(yǎng)出了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的教育就是以記憶學習為中心,強調(diào)反復朗讀。”
這段話給了我一啟示:對于剛剛升入一年級的孩子來說,識字確實是難點,一篇課文學完了,回頭再讓孩子們來讀,生字詞還是不認識,雖然教給他們識字方法,卻很無效。對此我也很苦惱,怎樣增加孩子的識字量呢?我一直在苦苦思索。“素讀”古詩,雖然不理解詩意,但隨著“素讀”量的增加,學生會不會在“素讀”中,慢慢積累識字,這也許是解決識字這一難題的一種方法。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我在上課時臨時改變了預設的教學過程,帶領學生一遍遍讀詩,很快孩子們都能熟練背誦下來了,可能這首簡短的小詩,有的學生在課前就已經(jīng)背誦下來了。既然還有時間,我又給學生增加了一首小詩——《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對于這首詩,跟學生素讀的時間要長一些,但也在課內(nèi)完成了。學生不僅背過了充滿思鄉(xiāng)之情的《靜夜思》,而且還額外積累了一首小詩,我覺得“素讀”的效果還是挺明顯的。在今后,我將嘗試利用晨讀、午檢時間,帶領學生“素讀”經(jīng)典古詩,擴大學生識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