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始建于1959年,是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最高學府,是培養(yǎng)少數民族高級音樂人才的搖籃。50多年來已向社會特別是向我國民族地區(qū)輸送了數千名優(yōu)秀的音樂人才,他們現已成為各地區(qū)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表演和音樂教育、音樂研究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及中堅力量,為民族地區(qū)音樂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學院經過50多年發(fā)展,已形成“融教學、學術、創(chuàng)作與藝術實踐為一體的辦學模式”,成為國家級“民族音樂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實驗區(qū)”、國家級“特色專業(yè)(音樂學)”建設單位。學院現有本科、研究生兩個教學層次,設音樂學、作曲、聲樂、民樂、管弦、少數民族器樂、鋼琴、音樂教育等8個系30多個本科專業(yè)方向,一個音樂學碩士學位授權點和一個少數民族音樂學博士學位授權點。
學院教師隊伍雄厚,專任教師86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36人,占總數42%;碩士研究生導師33人、博士研究生導師3人。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一名、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一名、全國“寶鋼優(yōu)秀教師獎”獲得者一名。在教學科研與音樂創(chuàng)作中,涌現出一批有較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創(chuàng)作了《木雕的傳說》《涼山巨變》《狼牙山五壯士》等具有較大影響的音樂作品。學院師生在國內外各類音樂比賽中屢屢獲獎,建院以來在國內外各類比賽中師生獲獎320余人次,音樂作品在國內外比賽中獲獎50余人次。近20年,學院獲得的各類研究立項項目和獲獎成果80余項,其中省部級以上項目與成果十幾項,如國家重點科研成果《中國民間歌曲集成》(西藏卷)獲2004年文化部、中宣部、國家民委、全國文聯(lián)“完成國家社會科學重大項目、藝術學科國家重點項目編撰成果一等獎”;專著《蒙古佛教音樂文化的多元性》獲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創(chuàng)作作品《滇南山謠三首》《春天來了》分別獲第二、第三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演唱作品《吉祥三寶》獲中宣部第十屆“五個一工程獎”等。
多年來,音樂學院堅持以傳承和弘揚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為辦學宗旨和特色,努力構建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教學、科研、創(chuàng)作與開發(fā)中心,逐步實現完整而科學的特色學科體系。中國少數民族傳統(tǒng)音樂、中國少數民族聲樂表演、中國少數民族器樂演奏等成熟的特色課程體系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圍繞這些課程而開發(fā)的特色教材有20余部,如《中國少數民族聲樂教材曲選》、《木雕的傳說》(歌劇鋼琴版)、《中國少數民族傳統(tǒng)音樂概論》、《冬不拉演奏教程》、《熱瓦甫演奏教程》、《中國少數民族風格室內樂獲獎作品集》、《中國少數民族音樂風格視唱作品集》、《中國少數民族樂器》等。在教學改革方面,學院重點強調和增加課程體系中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比重,承擔了國家級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試驗區(qū)建設項目“民族音樂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試驗區(qū)”建設項目。于2002年在國內率先將“中國少數民族傳統(tǒng)音樂”確立為獨立的本科必修課程,與“中國漢族傳統(tǒng)音樂”并列,從客觀學制上完成了少數民族音樂真正被納入高等教育體系,實現了中國民族音樂多元文化特征的教學目的,該課程已被列為“北京市精品課程”。為了加強實踐教學,學院成立了學生民族樂團、學生管弦樂團及學生合唱團,通過合奏課和合唱課的教學,加強了學生的專業(yè)合作能力。2007年學生管弦樂團和學生合唱團順利完成了我院原創(chuàng)民族歌劇《木雕的傳說》在民族宮劇院和保利劇院的演出。學生民族樂團十年來活躍于國內外舞臺,在學界產生較大影響,曾在2004年參加雅典奧運會閉幕式迎接奧運會圣旗演出,受到北京市委、北京奧組委頒發(fā)的榮譽獎,該團在少數民族樂器的開發(fā)與演奏方面做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
音樂學院堅持以教學為中心的同時,不斷強化教師的科研意識與能力。到目前為止,承擔有國家社科重點項目《西藏本教音樂文化研究》、國家社科項目《民族地區(qū)藝術院校小型器樂曲教學與創(chuàng)作探索》及省部級項目《蒙古宗教與祭祀音樂文化研究》《雍和宮佛教音樂研究》《音樂治療對災后兒童心理危機干預研究》等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及會議發(fā)表論文和音樂作品200多篇(部)。隸屬于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重點大學的音樂學院,在兩項工程建設中承擔并完成了多項成果。
作為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最高學府,音樂學院正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與創(chuàng)新的辦學模式與其他學科一同為中央民族大學建成世界一流大學而努力奮進。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