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蘋果電腦售價可以是其他同等配置產品的數倍,即便如此還經常脫銷;一輛汽車打上奔馳的商標就可以輕松地比同類車型貴數萬元……這樣的產品并不少見。固然,這類產品通常在設計、質量等“硬指標”上有過人之處。但其售價可以遠超成本的決定性因素在于其品牌所代表的品質和品位的保證――這就是品牌附加值,也是品牌的魅力。
然而,還有那么一類產品,它的品牌給人的第一印象卻總是令人撓頭。比如,國內某自主品牌汽車,擁有“奔馳的車頭”和“寶馬的車尾”,再配上三菱的發(fā)動機――看上去“很像那么回事兒”,卻只能以同級別汽車中“低得不能再低”的價格打拼市場。再比如,在三聚氰胺陰影揮之不去時,新媽媽們幾乎談“國產奶粉”色變,一些國產品牌成了消費者避之不及的東西。與此同時,“洋奶粉”們卻信心滿滿地漲起了價。
一個品牌,在被打上“低端”、“劣質”、“抄襲”等標簽后,非但不能為產品提供“品牌附加值”,而只能通過“更便宜”來爭取消費者――這就成了品牌“負”加值。遺憾的是,我們所能想到的有關品牌附加值的例子多來自海外,而中國制造的“負”加值卻太多。長期以來,我國的制造業(yè)延續(xù)著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路線,“中國加工”的色彩很濃,這與真正的“中國制造”乃至“中國創(chuàng)造”還有相當大的差距。而在國際經濟環(huán)境復雜、出口壓力增大,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產業(yè)升級的綜合影響之下,“中國加工”的空間越來越狹小。
品牌就是商品的代名詞,讓客戶第一時間將商品和品牌對應。但品牌并不是吹出來的,一個品牌的故事往往濃縮了企業(yè)對品質的追求和對傳統的堅持,人們對品牌的認同事實上是對產品品位的認同。當一個經典的品牌本身成為一道風景線,品牌附加值就應運而生。
品牌附加值更是融入產品基因中的獨特品質。而這種附加值的缺失正反映出有些企業(yè)對于所經營事業(yè)“核心價值”的缺失。這種企業(yè)并不是以一份事業(yè)心和社會責任感來對待其產品。不專注,容易導致短視和對傳統的擯棄或根本形不成傳統。這樣的企業(yè)自然難以獲得市場長期的認同,其產品也注定只能掙扎在主流市場的邊緣。
“中國制造”并不總應如此。在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為我們積累了大量物質、精神財富的今天,中國制造業(yè)在制造技術與生產工藝上也已形成了較強的實力,我們應當有志氣面對產業(yè)升級,有勇氣面對產品轉型,有信心對產品“負”加值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