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盤點了近年來被拆除的“短命建筑”,這些建筑的壽命與我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規(guī)定的耐久年限相差甚遠。而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估測和調(diào)查的數(shù)據(jù)更讓人驚訝:“十二五”期間,我國每年拆除的建筑面積 約為4.6億平方米,按每平方米 成本1000元計算,每年因過早拆除房屋導致的浪費就達4600億 元;對2001年至2010年公開報道的54處過早拆除建筑調(diào)查顯示,不合理拆除的竟高達90%,不合理拆除中,因商業(yè)利益、形象政績等原因嚴重不合理拆除的占55%。
利益和政績,往往能催生建筑,卻也可能成為建筑的終結者。有人說,“再怎么科學 規(guī)劃,也頂不上領導一句話”;“規(guī)劃跟著領導變,一任干部調(diào)一回”;“GDP不夠,形象工程湊”。這些話反映了部分“短命 建筑”的實質(zhì)。規(guī)劃大還是權力大,面子重要還是內(nèi)在重要?有些領導干部念錯了經(jīng),建筑的壽命便無法得到保證。
搞建筑不是搭積木,不能想建就建,想怎么建就怎么建。如果不搞調(diào)研、不做論證,僅憑個人和眼前利益就盲目拍板,那么不僅是在破壞城市發(fā)展,更是在勞民傷財。起初,有的建筑普通設計就可,卻非要 弄得富麗堂皇;結果,有的建筑閑置多 年而成“爛尾”,有的建筑與其他工程建設形成矛盾,因此不得不被拆。這些情形,均造成了極大的浪費,真金白銀的投入都有可能打了水漂。
因為部分“短命建筑”決定于權力任性,所以前者的賬就該后者還。但真正界定起來又有難度,比如前任建后任拆,到底誰在任性所為,恐怕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即便明確是前任的責任,恐怕還 賬的重任也只能由后任承擔。繼任者接了“爛攤子”,也只能怪自己倒霉。
只有經(jīng)過詳細的分析,通過對時政熱點的深入了解才能在公務員考試申論考試之中取得高分。這個道理是放之“公考”皆準的,也是必須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