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語文高考狀元的學習方法嗎?語文高考狀元的學習成績就是通過她所說的學習方法中得來了,這些學習心得很有借鑒的價值。孩孩優(yōu)小編也常常提到,很多家長在提升孩子語文學習能力的時候總喜歡給孩子找一堆作文書或者習題集,雖然這種學習方法對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而言算得上是中規(guī)中矩的學習方法,不過,在這位語文高考狀元看來,學習語文還有更多的學習方法可以選擇,我們一起來看看她的學習心得吧。
以下就是這位狀元自述中的內容:
一直堅信閱讀對于一個人的素養(yǎng)、性情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性,然而從一個語文狀元、不到20歲的孩子筆下看到這樣真誠的文字,依然讓我欣喜不已。
她從一個孩子的角度讓我們了解到閱讀給她的學習、生活甚至人生帶來了怎樣的助力,也讓我們看到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重要性。她的經歷讓我更加堅信,無論從何種角度,閱讀對于孩子來說,它的作用怎么形容都不夸張,怎么估計都不過分。
我高考語文考了148分的消息傳開后,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在所有學弟學妹、親戚朋友的問話中,被問得最多的問題不是“你是不是很愛讀書”,也不是“你是不是很愛寫作”,而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題”。聽了這樣的問題,我很詫異,因為在我心中,語文從來是一個有關素養(yǎng)、無關應試的學科。
這是一件奇怪的事:似乎在我們的教育中,任何學科只要和考試扯上關系,那么它往往就會走向應試;而對于這個學科的佼佼者,人們普遍的第一反應也不是他有天賦或者他有素養(yǎng),而是他一定做了異常多的題目、接受了異常多的訓練。
拿語文來說,在應試觀念的影響下,很少有人會去注意語文這個學科本身的宏大、它內在的韻律與美感。大家在注意什么呢?分數(shù)——或者說,能拿到分數(shù)的方法。
對這種觀念,我感到難過且可惜,因為我熱愛語言、熱愛文學,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注意到中文的博大精深與多姿多彩,而不是戴著功利眼鏡去審視它。
花同樣的時間去練習的話,語基和作文提高不了幾分,但數(shù)學我可以多做出一道題,這樣功利的想法扼殺了多少發(fā)現(xiàn)語文之美的機會,也因而使世界失去了多少潛在的國學、語言、文學大師,我不愿、不敢去想。
當然,對于語文這個學科,分數(shù)與素養(yǎng)是有關系的,但是這種關系是一種單方向的關系。分數(shù)高的人,他的素養(yǎng)不一定好,他只是掌握了特定某種類型的試卷需要的東西,而那類試卷之外,或許他是空白的;而有著相當語文素養(yǎng)的學生,他的試卷分數(shù)一定不會差,因為他有著足夠的積累,那些積累足夠他揮灑任意一張試卷了。
也就是說,如果要選擇一個作為教育目標的話,那么,我認為培養(yǎng)高素養(yǎng)的學生比培養(yǎng)高分數(shù)的學生更重要。無論是對于學生的未來還是學校的教學目標,素養(yǎng)永遠比單純的分數(shù)要可靠得多。
說了很多話,還沒有說到我理解中的素養(yǎng)。在現(xiàn)在的教育模式下,其實一個學生有沒有語文素養(yǎng)是很難看出來的。試卷有著固定的標準答案,一個憑死記硬背做出題的學生和憑自己發(fā)揮做出題的學生,在答案中是看不出來的,結果只是大家都拿了滿分而已。那么,什么樣的學生我會覺得他是有語文素養(yǎng)呢?
這就要回到開篇的兩個問題:讀書和寫作。我認為一個有素養(yǎng)的學生,應該是會讀書、會寫作的學生。
閱讀,應當是人最早的本能動作之一。閱讀始于識字之初,甚至是識字之前,每個人在孩提時期都有指著街上的廣告、商鋪招牌一字字認讀的經歷,這就是閱讀的雛形。而隨著人漸漸長大,他認字的水平越來越高,已經開始不滿足于正確地讀出一個字時的成就感,而開始對閱讀的內容產生好奇時,他就要開始讀書。所有學生都是讀書的,而語文素養(yǎng)的區(qū)分,在于讀什么、怎么讀、能不能堅持。
一個有素養(yǎng)的學生能夠區(qū)分出一本書的時效。一本言情小說、一本參考書、一本名著,都是人類智力與體力的凝結,去讀他們也都可以稱為讀書。
一個有素養(yǎng)的學生應該能夠區(qū)分出三者的區(qū)別:言情小說或許能夠給人一時的愉悅,看過以后卻什么都不會留在記憶里;參考書對升學固然有用,然而高考后也會迅速地被忘諸腦后;經典名著給人的教育則是永恒的、無法磨滅的,通過閱讀名著得來的思考與精神洗禮,很可能將會伴隨人的一生。如果能夠清楚地分辨這些書籍的時效,那么我相信,每個人都能夠做出選擇。
在選擇了正確的書后,閱讀方法就成為了素養(yǎng)的又一標志。再好的書如果只是利用擠公交的時間嘩啦啦翻過去,那么從這本書中汲取的養(yǎng)分必然將會微少得近乎無。
至少就我的閱讀體驗來看,一本好書至少值得閱讀兩到三遍:第一遍略讀以滿足自己的閱讀興趣并了解書的內容與結構,第二遍精讀以摘抄、把握整本書的布局以及其中一些巧妙的鋪墊與伏筆,如果還能再讀一遍,我就會抽時間寫一些類似專題研究的心得,比如對整本書思想的一個探討,或者對書中某種表達的質疑。我認為,只有當你抱著學習的心態(tài)去品味、去研究、去思考甚至去質疑書本時,它于你才算得上有意義。
除了閱讀方法外,讀書應當是一件精細而持續(xù)的事情。與填鴨般在假日里一天讀十本書相比,培養(yǎng)細水長流的讀書習慣無疑更為重要。讀書的目的不在快、不在多,而在于從書中汲取營養(yǎng),在于通過整個閱讀過程修養(yǎng)一顆寧靜而富有感知力的心靈。我從在小學學會選擇正確的書開始,閱讀的動作在十年里從來沒有一天間斷過,我讀名著、讀國學經典、讀詩歌、讀歷史、讀哲學文學的理論、讀時事。
如果沒有紙質書就用電腦、手機,每天短則二十分鐘,長則十余個小時。在高考前的那個學期,為了保持語文學科的感覺,每天我至少要抽出一個小時來讀書,教室后面的窗臺堆滿了我?guī)У綄W校的各類書籍,有時候抽出一本會造成大規(guī)模的坍塌,尼采壓在泉鏡花上,紫式部淹沒在赫胥黎、劉勰和紀伯倫里。
閱讀實在是一個太有益的習慣,即使是抱著功利的目的,如果能因此潛下心去讀書,也是大大的好事情。讀書多了,就會培養(yǎng)出語感。語感一種玄之又玄的東西,你叫一個有語感的人去做卷子,他或許并不能清楚地告訴你那些字詞的正確讀音與寫法,也沒法給你講出來閱讀題的答案為什么該是這個,因為他做題目憑借的不是系統(tǒng)的訓練與大量題目的積累,他沒有那種足以歸納成經驗的東西。但是,他一定能做出最正確的答案。
2025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