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現(xiàn)年71歲的運城市萬榮縣民眾王宗正是當?shù)氐囊幻袑W退休數(shù)學教師,由于小時候啟蒙時學的是繁體字,日前聽說西里街上有唐詩文化墻,于是興沖沖前往欣賞,豈料卻從中發(fā)現(xiàn)多達33處的錯字,當中不少是簡體字換繁體字的低級錯誤。王宗正認為:“西里街附近就有中小學,這樣的錯誤會誤導孩子們和市民,還影響城市的文化品位”。
【標準表述】
設立文化墻初衷是好的,但文化墻是一種公示性宣傳,是供公眾交流和學習的,應該使用簡化字。即使是使用繁體字,文化墻的設立單位也應該多了解一些傳統(tǒng)文化,以免誤導大家。
太原市某地的文化墻就被曝出現(xiàn)了33處錯別字,錯別字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異常耀眼,難免讓這面承載著傳統(tǒng)文化的“文化墻”顯得有些“沒文化”,更讓相關負責部門的工作淹沒在公眾的質疑聲中。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要繼承、要發(fā)揚,作為傳承載體的文化墻理應被鼓勵修建,但文化的傳承需要潛移默化、循序漸進,不能單憑修墻建亭就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為了某種目的去做,這不僅起不到應有的傳承作用,還會造成不良影響。
【具體措施】
相關部門對此一定要放平心態(tài),多下功夫、多投精力,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將文化傳播滲入城市建設的更多方面;另外,在設計制作文化墻時,要做到多考察、多討論、多修改、多監(jiān)督、多檢查,不褻瀆傳統(tǒng)、不誤導民眾,排除“內(nèi)毒”,讓文化墻建設的“有里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