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毓方《張謇是一方風水》高一散文閱讀題及答案
①陽光從頭頂白花花、明晃晃地噴灑下來,仿佛藍天無窮無盡的訴說。它沐浴著、撫慰著大地全部敏感的神經(jīng)。有一剎那,它刺痛了我的瞳孔。因為你不得不仰起頭,瞇了眼,打量矗立于大道中央的這位狀元——張謇的銅塑。紫褐色的身姿挺拔在兩米多高的大理石座,那起點就攢足了氣勢。太陽的光芒聚焦在他的圓顱、方肩,飛彈出一派銀色的光輝。張謇一手拄了文明棍,一手插在大氅的口袋,氣定神閑,藹然遠視——如果鄉(xiāng)人不說,我會當他是孫中山,反正他們生活的背景相近,衣著神態(tài)也八九差不離。
②我在張謇的銅塑前沉思,想要離開卻挪不了步——你無法從他的目光中逃遁。他喚醒了我關(guān)于“根”的一連串記憶,以及幫我重新掃描知識階層在新一輪世紀之交的多元光譜。
③張謇是光緒二十年的狀元。大魁天下不久,就遇上了“喚起中國四千年之大夢”的甲午血戰(zhàn),他的腦袋,應該是既空虛又清醒。
④苦讀了三十多個寒暑,足下終于踏了青云,這一天實在來之不易。就好像披星戴月、胼手胝足、精疲力竭地爬上華山峰巔,回望來路,禁不住眼花欲墜。全國有多少懷筆如刀的士子啊,而狀元只有一人!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士成功也是萬骨朽啊!
⑤但張謇本人卻不這么想?;实塾H賜的翰林院修撰,攏共才對付了三個來月,拍拍身子就想走人。說什么“謇天與野性,本無宦情”!說什么“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不想當官你還拼命考它干嗎?莫不是驗證了一種既得心理:世人面對欲望中的高峰,未攀之前,常常是心向往之,寤寐求之;及至登高凌絕,待最初的驚喜消退,便會覺得實際的樂趣也不過爾爾?
⑥都不是。這是一個躁動于主體意識迅速覺醒的時代精英,我相信他一定是聽到了歷史車輪越來越快的鏗鏘撞擊聲。那鋼與鐵的交奏,總叫他坐臥不安。有朝一日,人類如果發(fā)明一種“望時鏡”,那么,我們就會看張翰林如何皺眉蹙額,繞著狹小的天井徘徊,一會兒走到一株老態(tài)龍鐘、筋骨畢露的國槐前,拿拳狠命擂它的干,用雙手使勁撼它的根,一會兒又仰起臉,透過枯黃稀疏的葉片,悵望灰蒙蒙、虛幻幻的蒼天……
⑦張謇很快就溜回了南通老家。沖出京城浮華虛譽的包圍,立刻就感到外面的世界廣闊而精彩。在他的老家,他建成了包括農(nóng)、工、商、運輸、銀行,兼及教育的宏大體系。創(chuàng)立大生紗廠,組建墾牧公司,興辦師范學校和中小學堂,歸總一句話,就是要“實業(yè)救國”、“教育救國”。張謇坦言:以上作為“不敢驚天動地,但求經(jīng)天緯地”;不敢指望它立竿見影,療救古國千年沉疴,但求“播種九幽之下,策效百歲之遙”。
⑧與他同時代的人相比,張謇確實有思想。張謇拿他的思想在通州乃至蘇北大地攪出了一派新局面,在歷代文曲星的方陣間別樹起一面光幟。他讓從唐太宗起就精心策劃的、讓天下讀書人盡入彀中的“金鐘罩”,有了明顯的豁口。他讓一個僵化了的狀元軀殼,有了異質(zhì)的活潑潑的生命。
⑨吾生也晚,張謇等不及我眼底的流云,我也抓不著他飄然遠去的衣袂。然而,畢竟有緣。把張謇引入我的視野的,是我那位鄉(xiāng)村知識分子的祖父。祖父來到我的故鄉(xiāng),是因張謇的召喚而來的。他從沒見過這位張狀元,但見到了狀元的實績。大批世居長江北岸的海門人,被集體招募到這片百年荒灘,大規(guī)模地種植棉花。生命的熱流就在這片處女地上激起了繽紛的浪花。射陽縣20世紀80年代以來,屢屢亮相在國內(nèi)各大報刊的新聞版面,不光是因為她擁有天然妙絕的丹頂鶴飼養(yǎng)基地,也不光是因為射陽河上新開張的龍舟鬧猛,而是由于她的棉花產(chǎn)量,多次雄踞全國榜首——這也是一種狀元,并且不折不扣是張謇張狀元的遺澤。張謇沒能看到這一天,但也預料到了。他曾滿懷希冀地自期:“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留一二有用事業(yè),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張謇是一簇春苗。張謇是一蓬火焰。張謇是一方風水。他的精神,注定是要在我家鄉(xiāng)生根發(fā)芽、巍巍壯觀的了。
⑩真正造福人類的事業(yè)應是比生命更長,它的輝煌不是畢露在創(chuàng)始者的生前,而是隱藏在他的身后。他只能依稀把握到它的開端并且竭盡全力地做。張謇,你這從翰林院出逃的叛逆!站在長江口觀滄海,是膽怯,還是激動?也許兩者都有,但激動,歡呼,卻為永恒。
(選自卞毓方散文集《千山獨行》,有刪改)
1.下列對文章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文章以“張謇是一方風水”為題,表現(xiàn)了張謇在家鄉(xiāng)的深遠影響和對家鄉(xiāng)后人的激勵,表達了作者對張謇的敬佩贊美之情。
B.作者在家鄉(xiāng)把張謇銅像誤認為是孫中山,是因為張謇與孫中山不僅生活背景相近,而且衣著神態(tài)也相似,這只是一種形似的聯(lián)想。
C.作者面對張謇銅像“無法從他的目光中逃遁”,是因為那目光喚醒了他關(guān)于“根”的記憶,并促使他在世紀之交對“知識階層”作重新掃描。
D.“真正造福人類的事業(yè)應是比生命更長。”意思是,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只有在人生中竭盡全力地創(chuàng)造,才能延長人的生命,才能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
E.文章融記敘、描寫、議論于一體,語言優(yōu)雅,議論精到,文中多處使用的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更增添了文章的美感。
1.解析 B項,二者不只是形似,更有精神品格的相通;D項,意在強調(diào)人應留下真正造福人類的長效事業(yè)。
★2.全文可分為哪幾個層次?請概括各層次大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⑥段對張謇的細節(jié)描寫在文中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說“與他同時代的人相比,張謇確實有思想”。請結(jié)合原文,簡要歸納張謇的“有思想”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答案 BD
2.答案 全文分三個層次:
①~②段:由描述張…的新路,前所未有、超越時代。
(3)張謇有著在當時較為獨特的人生觀,他把對事業(yè)的追求作為實現(xiàn)生命永恒價值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