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國內電影市場經(jīng)歷了從瘋狂到平淡的“過山車式起伏”,引發(fā)人們對票房天花板的擔憂。
一直以來,龐大的人口基數(shù),被視為中國電影不竭的金礦。尤其最近幾年,電影院從車水馬龍的都市,一路鋪展到市井巷陌的縣城。嶄新的院線吸引來成群的觀眾,閃爍的銀幕變現(xiàn)成耀眼的票房,陣陣“淘金潮”,讓電影市場的火熱一時無二。
但是,只在硬件上做加法的增量,顯然無法夯實中國電影的體量。深耕影片品質、細分觀影群體,理所應當成為電影市場發(fā)展的新動能。
電影是生活的漸近線。北京電影節(jié)上,短短兩周展映500余部中外佳作,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大片之外,一些歌劇電影、文藝電影等小眾電影受到推崇。其實,背后的邏輯淺顯易懂。中國電影發(fā)展到今天,已經(jīng)走出了以往全家老小、男女老少銀幕前扎堆的階段,進入了受眾分明、個性鮮明的分眾時代。觀影的人群、時間乃至口味都不再唯一,電影市場的風向標也聞風而動。
所以,判斷一個電影市場的潛力,不能僅僅只依賴增量。如果商業(yè)院線的鋪陳、節(jié)日檔的營銷不能為電影市場注入新的動力,那么滿足觀影群體精細化、分眾化的需求,在商業(yè)院線之外為觀眾提供一種新的選擇,也能夠釋放相當大的市場潛力。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電影需要注重品質提升的同時,離豐富也尚遠,如此斷言票房天花板還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