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了這樣兩則消息——
一則來自微信朋友圈,是一份倡議:如果您到公園游玩,不要動不動就投訴,沒有人會故意做錯事,沒有人故意去怠慢你……看見忙碌的工作人員,沒有必要像對待敵人似的,請尊重這些為你服務(wù)的人。
一則來自某地方媒體:一位80多歲的老人將自己種植的蔬菜拿到集市上去賣,卻收到60元的假幣。旁邊一家化妝品店的店主拿出真鈔與其交換,并現(xiàn)場撕掉假幣……
看罷,“喜憂參半”。充滿同情的善舉、與人為善的善言,值得點贊。隱藏在文字背后的唯利是圖、唯我獨尊的不良行為更應(yīng)受到譴責。聯(lián)想不時曝光于各類媒體上的種種“不文明”,免不了對當前的文明狀況有點憂慮。
對此,有人說,“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在擁有了豐裕的物質(zhì)生活后,人們對精神生活有更高的要求,心氣高了,容忍度低了,把個別當成主流了。也有人感嘆“世風日下”,認為破壞正常秩序的不文明行為,看似小事影響很壞,一粒鼠屎壞了一鍋粥。雖然角度不同認知有差異,但擁有一個良好社會環(huán)境的愿望是共同的。生活質(zhì)量與社會文明密切相關(guān),對待“文明問題”不能視而不見、不能簡單化處理,尋找有效途徑切實改善才是硬道理。
“文明”一詞,由來已久,在《易經(jīng)》中就有“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的語句。概括地說,文明是指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體現(xiàn)為社會的進步狀態(tài),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關(guān)照著人們的知識水平和生活方式。具體到每個人,文明則與學識修養(yǎng)、道德水準、品格素質(zhì)、精神氣質(zhì)相聯(lián)系。善良、誠信、知禮、守法……都是其題中應(yīng)有之義。“人無禮不立,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寧。”文明鼓勵人們追求個人道德的完善,也維護著公眾利益與公共秩序。所以它既讓人感到親切,也讓人充滿敬畏。
就整體而言,實現(xiàn)文明并不容易,因為文明需要積累,要依靠個體的行為表現(xiàn),需要全社會的努力。但對于個人來說,“文明,就是要造就有修養(yǎng)的人。”它不僅僅是精神上的自省與渴望,更需要學習與實踐。
事實上,很多不文明與無知相伴生。試想,在乘坐飛機高鐵時,如果了解了相關(guān)安全知識,知道了“為什么”,也許就會多一份克制少一份肆意妄為。“知道”有助于抵消頭腦中固有的“想當然”,這不難理解。而身體力行的踐行,才能把心中的善意和令人震撼的道德感化作真實的力量。一句溫暖的感謝,一個真誠的微笑,一次信手拈來的舉手之勞……生活中的很多小事,本身就是一種善行。
也許每一個“我們”,都像小水珠那樣微不足道,但文明的長河卻正是由一個個“我們”匯集而成。其實,只要你愿意,做到“文明”,也沒有那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