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的歷史與作用
1.班主任工作的歷史演繹
班主任是指全面負責一個教學班學生的思想、學習、健康與生活等工作的教師。班主任產生于班級授課制。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發(fā)表的《大教學論》奠定了班級授課制的理論基礎。我國1862年在北京的京師同文館首先采用這一形式。20世紀初,廢科舉、興學堂后,全國普遍采用班級授課制。
就世界范圍而言,班級授課制普遍被采用但并不是所有采用班級授課制的國家都設置班主任,而只有一些國家的學校中設有班主任,如中國、前蘇聯(lián)、日本等。
在中國,班主任產生于20世紀初期。1904年,清政府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中規(guī)定,小學各學級設置本科正教員一人,“通教各科目”,“任教授學生之功課,且掌所屬之職務”。由一個教師負責擔任一個學級的全部學科或主要科目的教學制度稱級任制。負責一個學級全部或主要科目的教學工作和組織管理工作的教師稱級任教師。
1932年民國時期,規(guī)定中學實行級任制,1938年起中學的級任制改為導師制,負責班級組織教育工作的教師稱級任導師(相當于班主任)。
30年代的老解放區(qū),在共產黨辦的小學、中學、師范學校和抗日軍政大學等,每個班級中率先設有班主任。
全國解放后,繼承老解放區(qū)傳統(tǒng),吸取前蘇聯(lián)教育經驗,在小學里一律設班主任。
2.班主任的作用
班主任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
(3)班主任是各任課老師的協(xié)調者
一個教學班總是有幾個教師任教。由于各人的思想觀念、學術修養(yǎng)、個性教育方法等不同,加上學科性質的差異,往往會導致各執(zhí)一端的情況。為了充分發(fā)揮各科教師的作用,班主任就必須對各任課教師進行協(xié)調以形成教育合力,增強教育的整體效應。此外,學校中開展的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活動,也需要班主任把課堂教學和各項教育活動統(tǒng)一協(xié)調、妥善安排,以發(fā)揮良好的教育作用。
(4)班主任是學校、家庭、社會的溝通者
個體的發(fā)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家庭、社會、學校等都對學生的發(fā)展產生各自的影響。班主任應協(xié)調好這三者間的關系,保持信息溝通,爭取家庭、社會支持學校的工作,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起紐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