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采用公交出行的人越來越多,但很多年輕人在面對老人、孕婦、小孩上車時不愿讓座,你怎么看待這種現象?
【解析】
尊重老弱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乘車時主動給老幼病殘及孕婦讓座相信對于每一個年輕人來說都是一件正常且負有責任感的舉動,體現的不僅是社會文明,更彰顯一個人的道德素養(yǎng)。但當前社會年輕人不愿讓座的現象恰恰折射出國民文明程度有待提高,個人道德素養(yǎng)還需強化。
公交代步已經成為出行的主流,公交車呈現供不應求的現象,超載現象已稀疏平常,也給城市交通安全及公民個人安全帶了了巨大的隱患,為確保老年人及弱勢群體的出行安全,公交車上大多都設置了老幼孕專座,但讓座顯然成了一種令人尷尬的行為,有些年輕人理所當然的“霸占”著本該屬于老弱群體的座位,對他們視而不見置之不理,讓人看了覺得心寒。
不讓座現象的發(fā)生,不僅僅是道德的問題,也和政府公共管理方法力度,社會的宣傳,學校教育以及個別存在的特殊心理情況有關系。所以,我們必須理性地分析,對其有客觀的認識。
對于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年輕人對社會文明的內化能力,強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良好風尚;對于社會,應宣傳有愛善良的正能量,發(fā)揮榜樣模范效應,營造人人講文明、時時講公德的和諧氛圍;對于政府,應完善公交系統,大力發(fā)展公共交通,合理配置公共資源,不能因資源有限影響公眾講究公德的理由;對公交公司來說,可以通過為讓座乘客播放贊頌歌曲或者發(fā)放愛心卡的形式,鼓勵乘客主動讓座。另外,人與人之間應加強溝通與理解,多一份體諒,便多一分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