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在《鴻門宴》一文中講述了項羽與劉邦兩大集團的重要人物斗智斗勇的精彩過程,其中在人物對話中常出現(xiàn)“諾”,如“沛公曰:‘諾。’”“項王曰:‘諾。’”“諾”就相當于今天最常用的應答詞“好”“行”“對”“是”等。古代的應答詞除“諾”外,還有“唯”“然”“喳”“俞”等。
《禮記·曲禮》:“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禮記·內則》:“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應‘唯’,敬對。”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豫部》:“緩應曰諾,疾應曰唯。”因此,“諾”一般用在應答地位或輩分比自己低的人;“唯”一般用在應答地位或輩分比自己高的人,帶有恭敬嚴肅的感情色彩。故《鴻門宴》中劉邦的謀士張良在應答劉邦時在“諾”前加一“謹”以示恭敬。成語“唯唯諾諾”就來源于這種應答禮儀,而現(xiàn)在成了一個貶義詞,形容自己沒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順聽從的樣子。
《論語·陽貨》:“子曰:‘然,有是言也。”《玉篇》釋“然”:“許也,如是也。譍(同應)言也。”“然”,表示肯定,相當于“是的”。明代陳仲琳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就多以“然”表應答。“然然可可”,然然:是的??煽桑罕硎緶试S,可以。對什么都點頭稱是,比喻處世的態(tài)度唯唯諾諾。
我們看反映清朝的影視劇,一見皇帝或太后說要如何如何,那些大小官吏(尤其是太監(jiān))便立刻跪拜著“喳(zhā)”“喳”起來。“喳”是滿語中“je”的音譯,最早源自蒙古語,是仆役對主人、奴才對主子的應答詞。如劉鶚《老殘游記》:“只見那家人連聲應道:‘喳!喳!’回頭就去了。”另一個就是“嗻(zhè)”,仆役對主人或賓客的應諾聲,表示“是”之意。如晚清張春帆《宦?!罚?ldquo;早有兩三個家人答應了一聲嗻,走進來垂手伺候。”
女子的應答詞是“俞”,《禮記·內則》:“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絲。”清末吳曾祺說:“唯揚而俞抑。革剛而絲柔。皆從其類為教。”“唯”是雄壯有力的直聲,故教給男孩;“俞”是溫柔婉轉的語聲,故教給女孩。而陳東原在《中國婦女生活史》中則認為:“同是應聲,男子止‘唯’,女子則‘俞’,這是家庭教育上顯出的男尊女卑的現(xiàn)象。”
2025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