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北京中關村二小事件引爆輿論,“校園欺凌”一時成為高頻詞,家長、教育界、心理學屆、法律屆紛紛加入討論,各種網帖被大量轉發(fā),不同立場和觀點激烈碰撞。
其實,“校園欺凌”并非新聞,近年來一再進入公眾視野的許多校園暴力事件遠比中關村二小事件嚴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15年公布調查報告顯示,32.5%的中小學生表示“偶爾會被欺負”,而6.1%的中小學生則表示“經常被欺負”,比例之大令人瞠目。但是,社會對“校園欺凌”的狀況普遍缺乏清晰意識,直到“北京”、“名校”、“校園霸凌”這樣的熱詞疊加在一起,以“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這樣的標題在朋友圈流傳,公眾才開始一片嘩然。
2016年在11月1日,《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發(fā)布。意見要求,各地要建立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及時報告制度,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遭受欺凌和暴力,學校和家長要及時相互通知,對嚴重的欺凌和暴力事件,要向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報告,并迅速聯(lián)絡公安機關介入處置。
2016年4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向各地印發(fā)《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也第一次對校園欺凌有了明確界定:“發(fā)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行為。”這可以被視作我們國家對校園欺凌的最新最權威的界定。
綜合分析
[原因分析]
長期以來,一些學校和家長“偏重分數,輕視素養(yǎng)”,只要考試成績,不講文明素質,學校管理松弛,部分學生因成績好而備受老師嬌寵,言行粗魯,極易與同學結怨;有些學校則強調學生學業(yè)基礎較差,難以管控,便放任自流,校風敗壞;也有些學校的“加強管理”治標不治本,不注意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靈輔導,把教育工作簡單化。“管控有余,教育不足”,忽視了對學生的人格教育,留下一系列隱患。
這種現(xiàn)象存在于校園之中,卻常常難以被社會公眾所了解,原因之一就在于,校園欺凌往往被學校視為“家丑”,生怕張揚出去“有損顏面”,因此極力淡化。另一方面,家長與學校對于輕微欺侮行為沒有從一開始就給予足夠重視,導致未能及時對這種行為予以制止和懲戒,讓問題愈演愈烈。所謂的“破窗效應”,在校園欺凌中尤為明顯。
[問題影響]
校園欺凌治理得好與壞,關乎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這不僅指那些遭遇欺凌的受害者,也包括那些實施欺凌行為的孩子。在校園欺凌中,那些被侮辱、敲詐、勒索甚至身心受到嚴重傷害的學生,作為“看得見的受害者”理應得到及時保護,同時,我們也不應忘記,施暴的孩子某種程度上也是“看不見的受害者”,他們的身后往往是緊張破碎的家庭關系、備受排擠的人際關系、無法自拔的生活惡習,等等。在人格與行為還未定型的青少年階段,他們更需要有人拉一把、扶一下。一次及時的糾正,一聲真誠的關懷,或許就是他們人生的轉折點。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其根本在于要為未來的中國培養(yǎng)什么樣的主人翁。以此衡量,我們今天對孩子的失范行為作出準確定性,既是對孩子的未來負責任,更是對國家之未來負責任。
參考對策
校園欺凌事件之所以成為頻發(fā)的“世界性”社會問題,有其復雜的成因,干預的尺度也不易把握。這就更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各界以更為積極的態(tài)度承擔起預防校園欺凌的責任。
教育主體,尤其是學校努力做到將學生放在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用心關注每個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品格養(yǎng)成。學校應當建立完善的校園欺凌預防、干預和處理機制,關注每個孩子的不尋常表現(xiàn),做到事前早發(fā)現(xiàn),尤其是糾正部分孩子“欺凌行為是可以容忍的”“未成年人不需要擔責”等錯誤認知,從源頭上遏制校園暴力事件發(fā)生;事中及時處理,不讓欺凌和暴力現(xiàn)象躲過各方視線;事后對施暴者進行必要的干預、懲戒和教育,促其行為轉化。同時,要用心開展超越知識層面和技能層面的人文教育,開展有尊嚴、有溫度、有質感的教育。
德與法,是最基本的人格教育。學生時期,是孩子自我意識確立的關鍵期,也是公民意識養(yǎng)成的關鍵期。學校和家長,要讓孩子懂得道德的邊界和法律的底線,懂得什么是善惡,讓孩子從小就把崇德守法樹立為人生坐標,明白要為自己的行為擔負道德和法律的雙重責任。這對于把他們培養(yǎng)成一個知美丑辨善惡、見善不欺、見惡不懼、見義勇為的正派人至關重要。
建立早期預警等機制,對可能發(fā)生的欺凌行為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預防、早控制,從而起到未雨綢繆的作用。
文章素材
[標題示例]
制度筑墻,讓欺凌遠離校園
遏制校園欺凌,須德法兩教并重
[開頭示例]
示例一
校園應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園暴力頻發(fā),不僅傷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沖擊社會道德底線。教育部門要會同相關方面多措并舉,特別是要完善法律法規(guī)、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堅決遏制漠視人的尊嚴與生命的行為。
示例二
2014年到2015年,通過媒體曝光的此類事件就有43起,發(fā)生地從大型城市北京、上海,到欠發(fā)達的廣西、云南,從東北遼寧,到南端省份海南。對于校園欺凌,說起來我們都不陌生。但要認真問起來,還有太多我們不知道的盲區(qū)。
示例三
每過兒童節(jié),總感到為了孩子,我們還有許多事需要去做;不做,我們對不住孩子們。如近年媒體和網絡上不斷爆出的校園欺凌事件,有些施暴者竟然是小學生。有向同學勒索錢物的,有因考試作弊被發(fā)現(xiàn)而毆打同學的;有初中生在宿舍虐待侮辱同學,招引社會人員進校施暴的;還多次發(fā)生成群女生虐打同學,拍視頻傳播,手法殘忍,令人發(fā)指。
[結尾示例]
示例一
教育的實質,就是用心靈影響心靈。老師、家長與學生之間,從內心深處尊重彼此、珍視彼此,校園才會真正成為被美好和希望浸潤的地方。
示例二
校園欺凌現(xiàn)象作為當前社會安全領域的“風險點”,尤須預測預警預防的制度化。也要認識到,徒法不足以自行,面對校園欺凌,需要站出來的不僅是政府,學校、家長和全社會都在其中有自己的一份責任。當相關各方都參與進來,我們今天在治理校園欺凌上取得的共識才能走得更遠。
示例三
防治校園欺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為人父母既要珍視自己的孩子,更應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懷;作為學校,應當教書育人、立德樹人并舉,重智育更需重德育,面對紛繁世相,應有堅守正義的定力;而全社會則應努力維護公序良俗,以清正之氣熏陶孩子純潔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