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學之際,新版的人教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材中魯迅的《風箏》被刪除。自2009年開始,被廣大學生所熟知的包括《藥》、《為了忘卻的紀念》等多篇魯迅的文章被從語文教材中刪除,“去魯迅化”成為教育界備受熱議的話題。對于中小學課本刪減魯迅文章,去“魯迅化”的現(xiàn)象,你怎么看?
【解析】
之所以有人支持“去魯迅化”,因為他們認為魯迅的精神體現(xiàn)在一個“反”字上,與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基調不符,而且,魯迅的文章對于許多學生來說晦澀難懂;而之所以有人反對刪除,其理由在于魯迅文章是中華精神之精髓,不能隨便刪掉。我個人的觀點更傾向于后者,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誠然,建設和諧文化需要“愛”,但更離不開“建”,和諧文化不等于一團和氣,不等于連起碼的原則性和是非觀也不要了。盡管魯迅當年所“反”的對象,如今似乎已不復存在,但他那最可寶貴的民族精神并沒有過時。不管是反腐倡廉的過程,還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都需要魯迅這種“敢啃硬骨頭”的精神。
第二,魯迅文章不好懂,是由當時客觀的歷史條件決定的,但是,這并不影響他寫的文章還是好文章,也不能因為學生讀不懂就來決定文章的去留,語文教材中選什么作品,主要應看其思想和文學價值,而不能一味迎合孩子們的口味。
所以,我認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孩子們心智成熟更低齡化,我們可以對語文的課本進行改革,比如內容架構的調整,教學目標、教學手段的改革,但是,體現(xiàn)魯迅精神的精品文章不應該從文章中刪除,而是應該繼續(xù)保留,讓學生從他的精神和人格中汲取養(yǎng)料,慎言篤行,注重實際,將魯迅具有嚴于解剖自己的進取精神繼續(xù)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