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生物教案:排泄
來源:易賢網 閱讀:1052 次 日期:2017-05-12 11:43:12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初二生物教案:排泄”,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知識目標

1、理解排泄的概念和尿的形成的基礎知識。

2、掌握腎臟的位置、結構和功能的基礎知識。

3、了解輸尿管、膀胱、尿道的位置和功能。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豬腎的內部結構,通過觀察泌尿系統模式圖,尿的形成示意圖和膀胱的剖面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學習泌尿系統的衛(wèi)生知識,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2、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人體內有著非常完善的自身結構——泌尿系統,同時也使他們領悟到排泄這一生理過程是人體內保持清潔、使生命充滿生機活力等美好狀態(tài)的前提。

教學建議

教學重點:

1、排泄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于把排便、排尿等都稱為排泄,本章中要糾正這種錯誤的理解,了解正確的排泄的概念。也為后面新陳代謝的學習,打好基礎。

2、腎臟的結構和尿的形成:排尿是排泄的主要途徑,也是本章的主題。腎臟是尿形成的場所,是泌尿系統的主要器官,在了解了腎臟結構的基礎上,才能學好尿的形成。

教學難點:

1、腎單位的結構:腎單位結構復雜,又不能用眼直接看到。即使有條件的學校,給學生創(chuàng)造在顯微鏡下觀察腎臟切片的機會,學生也很難找到完整的腎單位。而腎單位是產生尿液的結構單位,是看不到卻很重要的關鍵知識點。突破腎單位這個難點可以為尿液的形成訂好基礎。

2、尿的形成過程:腎小球的濾過作用涉及到原尿的形成與成分;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涉及到尿的形成與成分。這里必須讓學生明白腎單位中血液的來龍去脈和尿的產生與排出途徑,也就是說要血路、尿路都清楚。然而,讓學生理解看不到的結構與其功能確有難度。

本章知識要點

名單

教法建議

本章教學建議安排2課時:第1課時主要講述排泄的概念,泌尿系統的組成和腎臟的結構;第2課時了解尿的形成,尿的排出以及泌尿系統的衛(wèi)生保健。

在開始本章的學習之前,先通過復習舊課的形式,讓學生主動思考,對體內代謝廢物有一個初步認識。如:“血液流經組織細胞時,進行了那些物質的交換?”“哪些些物質要排出體外,為什么?”,有利于學生理解排泄的概念。

在學習泌尿系統的組成時,觀察泌尿系統的模式圖或模型,有條件的學??梢杂谜n件進行演示,教師依照泌尿系統組成表中所列器官的順序依次講述。腎臟的結構是本章的重點,講述這部分內容時,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讓學生先進行動物腎臟的解剖實驗,或由教師進行演示實驗,在實驗中對照課文的插圖或掛圖,辨認皮質、髓質和腎盂,使學生對泌尿系統的主要器官——腎臟的結構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講述腎臟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腎單位。

講述腎單位的結構時,利用彩圖10指出出球小動脈在腎小管外形成了毛細血管網。講清楚腎小囊有腎小管盲端膨大部分凹陷而成、腎小囊囊壁的內層細胞緊貼腎小球和外層細胞與腎小管相連的知識。

關于尿的形成應注意以下幾點:1、要抓住結構特點說明功能。2、講述時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如講述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時,先向學生提問:為什么一晝夜形成的原尿約有150升,而實際排出的尿量只有1.5升?為什么原尿中會有葡萄糖,而排出的正常尿中卻沒有葡萄糖?通過提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思維能力。

教學設計示例

一、本章的參考課時為2課時。

二、第一課時:

1.引入新課:回憶呼吸的全過程。

設疑:呼吸全過程的最后一步,組織里的氣體交換,將血液中的氧供給了細胞,氧進入細胞去做什么?組織細胞里的二氧化碳總是比動脈血多,這些二氧化碳是從哪里來的?

解疑:原來,人體通過消化、吸收得到的營養(yǎng)物質,在細胞內被利用。其中,有機物的分解通常需要氧的參與。有機物分解消耗了氧,產生了二氧化碳。

更多信息請查看初中
易賢網手機網站地址:初二生物教案:排泄

2025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聯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